首都師范大學和中山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對64名正常大學生進行的一場實驗發現,當人進入抑郁情緒時,沉思將可能導致抑郁癥或者加重抑郁。
人在情緒不好的時候往往會有兩種表現,有人愿意一個人靜靜沉思,有的人會想辦法將自己的注意力轉移。此前,曾有國外的研究表明,當人們陷入抑郁時,沉思維持并加劇了抑郁情緒,而分心緩解了抑郁情緒。研究者推論,沉思可能讓人們的思緒陷入消極的惡性循環中,比如導致個體更多想到消極記憶的提取,這些包含有消極情緒的經歷回憶將使得消極情緒更加惡化。然而這種效果只在抑郁癥病人身上發現。
為了弄清“沉思”和“分心”在暫時處于消極情緒的非抑郁癥病人身上的作用,首都師范大學和中山大學的研究人員對64名正常大學生進行了一場實驗。實驗將大學生分組分別誘發抑郁、悲傷、焦慮等負情緒,再讓他們陷入沉思和分心。研究人員發現,這兩種行為對負情緒的調節作用都不顯著,但相比之下沉思能引起更多的負情緒。也就是對沒有患抑郁癥的個人來說,當他們處于消極情緒時,沉思更有可能導致抑郁癥。
與國外研究不同,此次實驗發現分心也沒能緩解負情緒。研究人員指出,可能是由于實驗對象不斷強迫自己想象外界事物分心,讓人感覺更沒有意義和實際作用,他們可能越做想象越厭煩,從而達不到緩解負情緒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