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都很喜歡登山,經常躍躍欲試,廣義講登山活動可分為探險登山、攀巖和野游登山。前者屬探險活動,專業性強,危險大,需有大量的實踐積
累,不適合初學者。攀巖活動是從登山活動中派生出來的,攀登對象是垂直峭壁、屋檐形巖頂以及個巖壁裂縫。技術性最強、有危險、受地形局限,并需一
定的裝備,只能在有經驗者的指導下進行。作為廣大登山愛好者來說,則要因地制宜,循序漸進,首先開展野游性登山最為合適。這種活動遠離塵囂、沐山
浴水、自炊自餐、增長見聞、老少咸宜。隨
著經驗的積累和體制的增強,就可在登山項目的體育指導員指導下穿插開展些攀巖活動。攀巖技術是整個登山技術的基礎技術,隨著攀巖技術的熟練,就有
了攀登雪線(一般在海拔400-5000米)以上高山的初步技術條件。野游性登山一年四季都可。登山活動是親近大自然的健身活動。不同季節有不同的景
觀,給登山者也帶來不同的情趣和感受,正如古人歐陽修所描繪的:“野芳發而幽香,佳人秀而繁蔭,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這山間的四季變化,非親身
實踐是體驗不到的。作為體育健身活動,其目的當然是促進健康。健康不光是體力的提高,而是要全面增強體制。而體制,除指力量、靈巧、平衡等素質
外,重要的是身體對各種外界條件的高度適應能力和抵抗能力。登山活動的基本特點和內在意義恰恰就在于將自己的身心投入大自然的熔爐,任憑大自然去
冶煉,提高我們對各種環境條件的適應性。因此,我們廣大登山愛好者開展活動的時不僅不要受季節限制,而且要作“呼喚暴風雨”的海燕,去自覺地有針對
性地經受風霜雨雪,酷暑嚴寒的考驗。當然,初學者由于經驗的缺乏和主觀自制能力較弱,還是要選擇春夏秋三季和較好天氣時機開展活動為妥。
登山要做的準備工作:
準備工作的量和復雜程度取決于攀登對象、進山交通、山區氣侯、停留時間、隊伍規模等。盡管情況不同,但要牢牢抓住準備工作的類別,逐項落實。
大體說來,準備工作應包括:確定對象和時間、掌握對象資料、確定活動方式(主要是在山區過夜露營與否)、嚴密組織、籌集物資、身體鍛煉等。
嚴密組織具體指哪些內容:首先是確定隊伍規模。隊伍太大,不便管理,太小,在情況異常和突發危險時又不利于自救和互助,
一般以5-10人為宜。第二、要確定隊長、骨干。隊長要選擇年長和處事冷靜者。在隊長主持下,骨干中要明確分工。這種分工,在進山前,可按準備
工作的類別來確定,進山后則主要注意要有專人管理集體物資裝備和環境保護。
第三、制定嚴格的紀律。主要是作息紀律、安全紀律和環保紀律。
登山前要準備的些物資和用具:
純觀光休閑性登山活動比較簡單,參照一般郊游觀光活動準備。下面介紹的是需在山區露營的登山活動。
個人用品、包括服裝、臥具、餐具、日用品。準備這些東西的基本原則是依據山區氣侯特點,盡量作到輕便、多功能、保證基本需要。其中日用品的品
種在保證基本需要的前提下,根據自身條件尚可配備攝影器材、望遠鏡、指北針、雨具、收音機等。日用品中不可忽略的是裝具。最好是能夠騰出雙手
的雙肩背式的背包,外加一個腰帶式腹兜。前者裝放營地用品,后者裝放途中常用物品。
此外,不要忘了帶個手杖。最好是滑雪杖或登山杖,也可用3公分直徑的竹棍代替。登山時有了它,人就變成了“三條腿”,起到了防滑、防摔、穩定重
心、節省體力的作用。長度不要超過身高的一半為宜。
集體裝備:
主要包括露營裝備、炊具、燃具。當然,如穿插安排有攀巖活動,還應配齊攀巖技術裝備,包括:安全帽、主繩、鐵鎖、小繩套、
安全帶,巖石錐、巖石錘、上升器、下降器、外傷藥等。
環保用具:
野外作業用的便攜式小鍬、小鎬、垃圾袋(可用廢塑料袋),拾垃圾用的竹夾子(可自制),掩蔽廁所用的圍帳等。
食品:主副食每天每人按1公斤準備,盡可能用耐存、保鮮、便攜的成品或半成品。飲料除途中必備的以外,盡量準備粉狀沖劑,以減輕途中負重。各
種食品的外包裝以非玻璃制品為宜。在山區采食野菜須求得專業人士的指導。
登山前在身體方面要作的一些鍛煉:
首先我們要記住登山是一項強度很大的健身活動。體制很弱的人不要勉強參加力所難及的活動。有條件者,在進山前1-2周最好在原有鍛煉的基礎上再
加大些運動量。進行登山活動,在身體素質上要兼顧力量、靈巧和平衡,同時突出力量的鍛煉。力量鍛煉以下肢(當然,如進行攀巖,則應突出上肢的
力量)為主。下肢力量的提高,可采取長跑、負重下蹲、單腿下蹲、立定跳遠、爬樓梯等多種手段。測定指標可用單腿下蹲次數(比如以每側連續作十
次為達標)。在進行身體鍛煉的同時,還要作些心理鍛煉,在勇敢、意志和冷靜方面自覺要求。手段上可采取個人設想和集體互考,比如在山山遇到暴
風雨怎么辦?遭遇雷電怎么辦?因種種原因滯留山區、給養不夠了怎么辦?大風把營帳吹翻了怎么辦?出現重病號怎么辦?迷路了怎么辦?等等。總
之,對困難要有盡可能多的心理準備。
登山是個集體活動項目。一心為集體,團結友愛,關心同伴,不僅是組織登山活動必備的思想基礎,也是我們通過活動鍛煉要達到的目的。從準備階段
開始,就要在同伴中加強這方面的培養和教育。有了集體主義精神,在山區大困難會變小,小困難會變無。集體主義精神是一支登山隊伍的靈魂。
登山活動中的自然環境保護要抓好以下幾個環節:
一、保護好營區的水源。刷洗東西必須汲水上岸,不要在水流中直接進行,防止湖水或河流下游污染。
二、廢水、廢液、食物殘渣要挖坑集中傾倒,撤營掩埋復原,不要在營區附近亂潑亂撒。
三、便溺場所要集中挖坑定點并設掩帳,離開營區50米以上。挖坑出土要整齊堆放坑旁,每用完一次撤一層土遮蓋,撤營時掩埋復原。
四、生活用的干垃圾要標明可燃、不燃兩類分別設袋集中收集,撤營時將可燃者挖坑焚燒(山區非禁火季節)后掩埋,不燃者帶往上下垃圾站。如為山
區禁火期,則兩種垃圾皆要帶回。
五、要十分注意山區防火。盡可能不要在帳外用柴火野炊。取火要用適于野外使用的小型燃氣灶。
六、要嚴禁砍伐樹林和隨意捕殺野生動物。如在狩獵區活動,也要有組織、守紀律,避免熱武器的誤傷。
登山活動中環境保護問題十分重要,要把它作為登山隊紀律的重要內容,認真遵守。廣大登山愛好者是以廣袤的大自然為活動舞臺,要把它看成自然的
大“家”,破壞了它也就破壞了自己的“家”。糟踏自然環境的行為是與登山愛好者的感情、素質不相容的。我們廣大登山愛好者不僅要通過登山活動達到
強身健體的目的,還應成為自然環境保護的宣傳隊和尖兵。我們要以此回應大自然給予人類的恩澤和垂范于全社會!
遇險求援
在人跡罕至的荒郊野外遇險是非常危險的一件事,但經常去野外旅行的人遇上這類情況是在所難免的。所以山野發燒友們很有必要了解一些求援的
知識。遇險人員如能迅速而有效地與營救飛機或船只取得聯絡,就能及時得救。但即使是在晴天能見度很好的情況下,從空間搜索地面或海上的遇
人員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為此,旅行者必須隨身攜帶一些發信號的裝置和可供聯絡的東西,以便萬一遇險時能積極主動地與搜尋者和救援人員進行聯
系。當看到或聽到飛機聲時,可用各種近距離聯絡用的信號工具,也可以就地取材:
1.白天時用煙霧比較醒目:天氣陰暗時用黑色的煙霧,而在晴空下則改用白色煙霧。飛行員用的發煙信號的煙霧呈紅色或桔紅色,其可觀察距離在
10 公里以上。
2.在晴天時,太陽反光鏡的使用效果也相當好,它所反射的閃光在一般情況下不會同其它的光亮混淆,可聯絡的距離不亞于白煙。在空曠的大沙漠中效
果更好,它不需電源、使用也簡單?捎隨身來的小手鏡代替,甚至任何發亮的東西:如罐頭蓋以及其它的小金屬片和小玻璃片,(無色玻璃后加上一
層白紙效果就更好)都可以用作反光鏡。在尚未看到飛機之前可先向有飛機聲音的方向閃動,即使聽不見聲音時也可以每隔一段時間向地平線方向閃
動。最主要的是在情況危急時也不要放棄獲救的希望。
3.在海上、江河、湖泊及山間溪流的地方可用一種染色劑聯絡。這種染色劑粉末撒在水中呈現翠綠色。在陽光下發出熒光,飛機可在7-8公里外看到這
片染色的水面,而且染色劑也可以撒在雪地上,使雪面呈綠色,甚至可將一條小河和山間溪流改變顏色。
4.在比較開闊的地面、如草地、海灘、雪地上可以制作地面標志。如將青草割成一定形狀或在雪地上踩出標志,也可以用樹枝,海草等拼成一定的標志
與空中取得聯系。煙火管發出的火焰猶如節日的禮花,非常明亮,在20公里以外就能看到。在黑夜里劃破夜空的信號彈可在空中停留5-6秒鐘,聯絡距
離也可達20公里。小型閃光燈雖可見距離不如信號彈,但它的使用時間長,好的閃光燈可連續閃光幾個小時(但需備足電池)。
火堆作為聯絡信號也非常有效。白天可先去找點苔蘚、青嫩樹枝、草等。使火堆多冒煙,夜間則將火堆燒旺,加干柴使火焰更高、更亮。
總之,脫險的關鍵在于自己獲救的信心,要臨危不亂、冷靜思考。相信各位山友還會有更多更好的方法使自己脫離險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