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疏松是目前中老年中最常見的疾病。對于患有骨質疏松的患者而言,骨折的可能性非常大。下面我們就來為您詳細介紹骨質疏松的危害,講講為什么骨質疏松容易導致骨折。
骨質疏松出來以后,骨質受到嚴重的破話,骨折的可能性較正常人更大。與年輕人的骨折不同,骨質疏松骨折往往是在不經意摔倒的瞬間,骨頭就斷了。有時骨折沒有原因,突然間人變矮了,駝背了,原來是脊柱出現了骨折。由于很多骨質疏松老年人伴有視力和聽力的下降,行走能力和保持平衡能力變差,容易摔倒。
通常最容易因為骨質疏松造成骨折的部位,主要包括的有椎體骨折、橈骨遠端骨折、髖部骨折和其他部位骨折。其中椎體骨折即脊柱骨折,發生率約為40%,而髖部即大腿和骨盆之間的部位,發生后最為兇險。髖部骨折的主要并發癥及死亡原因是肺炎、褥瘡、深靜脈血栓及肺栓塞、泌尿系統感染與腎衰、老年性癡呆及衰竭等。一旦臥床,會引發很多并發癥,超過20%的髖部骨折患者在一年之內就會死于并發癥。25%的患者能恢復到傷前的生活質量,其余55%的患者將殘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
母親得過骨質疏松,特別是發生過髖部骨折,以后兒女尤其是女兒重蹈覆轍的風險非常大。父親發生髖部骨折,也會對女兒有所影響。而父母發生脊柱骨折,對兒女的遺傳影響相對低一點。
骨質疏松骨折的典型臨床表現是疼痛、畸形、功能障礙等。但是,部分老年人對疼痛敏感性差,嵌插型股骨頸骨折患者甚至還能步行,容易造成漏診和誤診,確診是否出現骨折,可以考慮常規的x線檢查,三維CT、MRI和ECT。
中國老人傾向于骨折后躺著"靜養",然而,和普通骨折不同,發生骨質疏松骨折后,沒有積極治療,約有20%~30%的患者會在一年后再次發生骨折。
根據病人情況,可以采取手術治療或非手術治療。保守治療病死率較高,大約10%~20%在骨折后1年內死亡。手術治療是最為積極有效的處理方式。包括內固定、人工關節置換和外固定器等。
所謂‘傷筋動骨100天’,這是指年輕人的骨折,對骨質疏松骨折來說,100天遠遠不夠,因為長骨的速度非常慢,而且長完骨后,骨頭不夠硬,容易再骨折;颊吖穷^的質量很差,強度不夠,外科手術時,釘進鋼板的螺絲釘容易掉出來。
在治療骨折的同時,應積極治療骨質疏松癥。 要堅持"三盡"原則:盡早確診骨折、骨質疏松;盡量功能復位、確切固定;盡力進行功能鍛煉、輔助用藥。
以上就是骨質疏松容易骨折的介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