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向來是個暴利行業,一位不愿透露姓名、有12年售藥經驗的資深人士,向我們道出了藥店賣藥的潛規則。
1、私營藥店掛國營牌子。不管高價藥低價藥,藥店只認準“利潤”,在藥品不出現安全問題的前提下,利潤越大越好。很多消費者認為大的藥店可靠,其實現在一些國營大藥店也多采用加盟店的形式,掛的國營品牌,實則是私人經營。
2、推銷毛利潤更高的非品牌藥。據介紹,一種藥品進入藥店,代理首先要交一定數額的進店費,數額從數百元到幾千元不等。廠家除了提供贈品,在促銷海報上宣傳藥品也要交費。加上營業員的“提成費”以及醫藥代表的關系費,都會轉嫁到消費者身上。另外,品牌藥的毛利潤較低,折扣較少,所以毛利潤更高的非品牌藥成為許多藥店的選擇,經常被藥店推銷員掛在嘴邊。
3、一些藥店將藥品分為四類。A類為自己代理的品牌或貼牌藥品(即從小廠家進貨貼上自己的牌子),這種藥品利潤達70%到80%。B類為普通品牌,利潤在60%左右。C類一般藥品的利潤在40%以上。D類品牌藥利潤最薄。藥店對店員的考核以賣了多少A類藥為主。
4、藥廠或代理商聘用人員直接駐店。很多小藥店的銷售人員是藥廠或藥品代理商家聘用的,然后將其分派到各個藥店,對其自身產品進行推銷,藥店從中收取一定費用。
5、利潤高的藥物擺放在顯眼位置。藥店為了讓人購買,通常把價格高、利潤高的藥物擺放在柜臺最顯眼的位置,低利潤的則擺在犄角旮旯。店員會把高利潤的藥物在銷售單上做記號,方便向顧客推銷。
6、喜歡賣中藥。治療相同病癥的藥物,西藥和中藥的進價可能都不高,但是一上架,中藥價格往往高于西藥。中藥里,如果更換其中的幾味藥,其治療效果變化不大,但仍被視為一種新藥。再者國家并沒有針對每味藥實行價格標準,一些小藥廠就會鉆價格空子,牟取更多利潤。
7、借助藥品名稱哄騙消費者。藥品本身并不是顧客需要的,但推銷人員會因顧客對知識的不了解,用名字來騙消費者購買此藥。比如牛黃消炎片,主治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但店員會把它當作西藥里的“<藥品名略>”來賣。如顧客感覺不對,他們會解釋,中藥副作用小等。甚至通過花言巧語將保健品賣給顧客。
8、“雜牌軍”售價緊盯大品牌。同一類藥物在藥店柜臺能找到多則十幾種不同廠家、規格的產品,售價各不相同。其中,除了一兩種來自大廠家外,其余大部分都是“雜牌軍”。小品牌的藥物進價自然比大品牌的低,售價卻與大品牌相當,甚至更高,藥店店員更愿意推薦此類藥。
9、快過期的藥搶先賣。藥品過期則不能上架銷售,損失要藥店擔負。自然而然的,快要過期的藥,便被店員搶先銷售給顧客。
醫生支招躲開陷阱
首先,消費者應該適當了解藥品的相關知識,這才是保證不被欺騙的關鍵。銷售人員都是針對消費者的無知下手。如不放心最好拿著醫生開的處方去,說清楚所要購買藥品的名稱、品牌和生產廠家,推銷者再巧言善辯也無處施展,只能按要求取藥。
其次,如果實在不知道所買藥品信息,也可以聽取一定的推銷。但如果遇到店員過分熱情地推薦藥品,還得多留個心眼兒,主意還得自己拿。同時也要提高警惕,以免一不留神掉進推銷員設置的陷阱,多花了錢還買不到適合的藥品。
再次,看好包裝信息。認清“藥”字號、“健”字號以及“食”字號,以免錯買回保健品,延誤了病情。還要注意生產批次,不要買過期或臨期藥。盡量選擇知名藥廠生產的品牌藥。降壓藥、降血糖藥以及<藥品名略>等藥物不建議在藥店購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