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一根銀針,將成為中醫走向世界舞臺的一張“王牌”。日前,中醫針灸正式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一圓中醫人多年的申遺之夢。其實,作為傳統中醫的重要組成部分,針灸走出國門的時日并不短暫。迄今為止,全球共有160余個國家開展針灸及中醫藥服務項目,8個國家將針灸納入健康服務體系。
為針灸申遺成功叫好之時,仍有難題擺在眼前:盡管中醫針灸名揚海外,可近些年,我國針灸科研臨床技術發展并不樂觀,臨床應用更顯萎縮之勢。針灸申遺之后,怎樣利用絕好契機,創新發展、煥發新貌,或許更值得深思。
近年來呈現萎縮態勢
針灸,堪稱中醫的精髓所在。上海中醫大附屬曙光醫院針灸科主任沈衛東教授解釋:中醫與西醫的根本區別在于,中醫講求天人合一,通過經絡學說將各個臟器關聯考慮,而針灸的應用原理,恰巧就是經絡。也正因此,在許多外國人眼里,中醫便是針灸,針灸成為中醫國際化獨一無二的“橋頭堡”。
不過,相比鼎盛時期,針灸如今卻呈現出萎縮態勢。沈教授表示,針灸的應用范圍相當廣泛,從頭到腳,從內科、外科到婦科、兒科乃至麻醉科,但凡與經絡不通相關的疾病,原則上皆可用針灸來解決。可近些年,我國針灸因未能及時跟上現代醫學發展步伐,缺少循證理論支撐,導致針灸逐漸從治療手段變成單一的康復手段,治療范疇也從百病局限成“三癱一截”(偏癱、面癱、腦癱和截癱)。針灸治療功效的逐漸弱化,直接造成病源稀少,針灸醫生“武功”倒退。目前,申城部分三級醫院、二級醫院的針灸科室醫生寥寥、患者無幾,有的索性撤銷科室設置,著實令人惋惜。
發展須邁出經濟利益圈
針灸走出國門后于他鄉大放異彩,何以在我國本土發展卻不夠樂觀?許多醫生認為,這與針灸常年定價不變、醫院追求經濟利益不無關系。據悉,本市三級醫療機構針灸診療費曾十余年未曾變動,去年年初,診療費從7元/次調整至9元/次至19元/次不等。有業內人士稱,針灸科室全部靠人力操作,不僅難為醫院帶來多少利潤,且針灸診療需要空間較大,又對寸土寸金的大城市醫院帶來挑戰。缺少相關資源配置,針灸學科發展難施拳腳、后繼乏人的局面長期得不到改觀。
中醫針灸學科發展,還須醫院邁出經濟利益圈,不以經濟收入為考量指標。上海市衛生局副局長、上海市中醫藥發展辦公室主任沈遠東教授表示:解放初期,申城匯聚陸瘦燕、楊永璇等一批中醫針灸名家,學科發展呈良好態勢。隨后,中醫針灸因缺乏政策和相關制度的支持,發展相對滯后。為保留針灸國粹,行政部門正在逐步完善相關制度和規劃,推出建設傳承中心等一系列支持政策,使針灸有底氣開掘拓展、招徠人才。也有業內醫生建議,針灸服務不妨與其他中醫藥服務一樣采取分級收費,緩解低收費窘境,為發展儲備人才。
留住“脈絡”也要拓展創新
申遺成功,不是針灸發展的終點,而是轉折點。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負責人表示,申遺成功,是因為針灸代表了與西方現代醫學完全不同的醫學理論,和對人體、自然完全不同的認知體系。采訪中,許多學者醫生一致認為,“申遺之后,針灸是中國的針灸,更將是世界的針灸。”如何傳播發揚針灸所承載的傳統中醫理論,而不是僅僅傳播針灸診療技術,將成為申遺之后所有中醫從業者的歷史責任。
目前,我國已通過開展代表性傳承人口述訪談、記錄、編寫傳承經驗集等途徑,為中醫針灸的傳承提供線索。此外,古籍整理、傳統針灸知識普及、傳承人技藝交流活動也在各地不斷開展,力爭為針灸的發展搭建平臺,并將瑰麗的中醫文化傳播四方。一方面要留住針灸“脈絡”,一方面也要拓展創新。沈遠東表示,申城擁有獨立的針灸研究所機構和參與國家973項目的針灸醫生,這些科研資源都將為推動中醫針灸的創新助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