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目前“申遺”的是一本問世400周年的韓醫學圣典《東醫寶鑒》,并且申請的項目并非“文化遺產”,而是“紀錄遺產”。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韓軒 駐首爾記者干玉蘭報道 10月6日,絕大多數中國人正享受“十一”長假過中秋的難得機會,這也是中秋節被列入我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后第一次“亮相”。
正當此時,一個標題赫然出現在當天《廣州日報》的頭版上——《韓國擬將中醫改為韓醫申報“世遺”》,去年韓國成功申報“江凌端午祭”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深深刺痛了享有悠久歷史傳統的中國人,乃至促成舉國上下檢討對傳統文化象征的保護。在扼腕嘆息之后,2006年6月,端午節與其它517項成為國務院批準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正當國人以為可以舒一口氣的時候,“警鐘又被敲響了”。
又一個“端午祭”?
《廣州日報》的這篇報道援引某醫生的話說,“現時韓國在成功申報端午祭之后,擬將中醫改為韓醫申報世界遺產”。
報道所透露的消息迅速傳播開來:在網絡上傳播的速度最快,人們紛紛在網絡上發言議論此事;平面、電視媒體跟進報道,甚至引起了境外媒體的注意;國家相關部門也對此事表示關注,并作進一步了解。
“申遺,我們為什么老是慢一拍?(《南方日報》語)”充滿焦慮的情緒在公開的媒介上蔓延著,有人開始提出疑問,“對于‘韓國要把中醫改韓醫申遺’的說法,我認為缺乏可證性,僅憑某位醫生的一句話就弄出了這么一個抓人的新聞,可疑。(《燕趙都市報》語)”
此遺產非彼遺產
當本報記者聯系韓國保健福祉部韓方政策組事務官高太根要求證這一消息時,剛說出“申遺”兩字,他馬上就會心地笑了,顯然高太根非常清楚“韓醫申遺”的消息已在中國引起了軒然大波。他向《國際先驅導報》記者展示了一份題為《〈東醫寶鑒〉問世400周年紀念活動計劃》的材料,再三聲明,韓國為了配合將在2013年舉行的韓醫學圣典《東醫寶鑒》問世400周年紀念活動,準備將它申請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紀錄遺產,并不是要將韓醫申請為聯合國科教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所謂世界紀錄遺產,是指包括手稿、圖書館和檔案館保存的任何介質的珍貴文件以及口述歷史的記錄。
“這應該是個誤會。”高太根鄭重地向記者解釋。“韓國剛于5月成立了一個以保健福祉部次官(副部長)為委員長的《東醫寶鑒》問世400周年紀念活動促進委員會,該委員會今后數年的工作目標即以《東醫寶鑒》申請世界紀錄遺產為契機,將‘韓醫’打造成為世界品牌。不過,需要說明的是,《東醫寶鑒》申遺一事目前尚屬準備階段,還未提上正式日程。另外,現階段,韓國尚無將‘韓醫’申遺的計劃。”
“韓醫”“漢醫”辨析
韓醫到底是什么?“韓醫”在1986年以前一直被稱為“漢醫”,從“漢”字不難看出其源頭。
但目前韓國的社會難覓漢字蹤跡,年輕人中認識漢字的人也不常見。因此,在1986年韓國修訂《醫療法》,將“漢醫學”更名為“韓醫學”后,大部分的韓國人實際上都沒有意識到這個詞其對應漢字只剩下“韓醫”了,有韓國人認為原本就應該是“韓醫”,甚至還有韓國人問:“這兩個字有什么差別嗎?”
韓國將“漢醫”更名為“韓醫”,記者認為或許可以理解為韓國希望創建“有韓國特色”古代東方醫學獨立體系,韓國人認為,韓醫是中國醫學傳入韓國后,融合了印度醫學及佛教醫學,再與韓國自身的治療方法相結合發展而來。
“應客觀看待韓醫申遺”
中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早在2003年就開始醞釀中醫藥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組織有關醫生進行細致調研,并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持溝通。但直到最近迅速升溫的所謂“韓國改中醫為韓醫申報‘世遺’事件”,許多中國人才第一次注意到中國其實早已經有了“中醫藥申遺”的抱負。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際合作司沈志祥司長告訴《國際先驅導報》,其實韓國所說的世界紀錄遺產就是中國所說的世界記憶遺產,但現在確實沒有得到韓醫要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消息。沈志祥司長同時認為,《東醫寶鑒》可以申請世界記憶遺產,我們也可以申請中醫的古代醫學典籍,并不沖突。
從今年7月開始,沈志祥負責擔任同期成立的“中國傳統醫藥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委員會”的副主任兼秘書長,這個委員會是中國傳統醫藥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委員會工作的領導機構,對申報工作進行規劃、管理和監督。
有些出乎記者意料的是,沈志祥司長不認為韓醫與中醫申遺存在競爭關系,“并不是像有些媒體說的那樣是韓國以‘中醫’來申報,也不是說如果韓醫申報,中醫就不能申報了”。相反,應該客觀看待韓醫申遺,對中國“也有好處”——沈志祥司長告訴記者,韓國啟動的消息在國內傳開以后,原來反對中醫申遺的也不反對了。
中醫藥申遺并非為了斗氣
中國很早啟動申報,固然一方面是為避免出現中醫藥文化遺產被其他國家搶先申報的被動局面,不過推動中醫藥申遺的關鍵還在內因。
原本學西醫出身的沈志祥至今記得,當初考上醫科大學時的那份興奮,“當時就覺得以后生病不用怕了”,但越深入學習他越覺得“可怕”,“因為很多病現代醫學都解決不了,也不了解它的病因”。他還發現,中醫能夠不用開刀不用化學藥物治好病,“這是無價之寶”。
中國傳統醫藥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委員會在解釋申報的必要性時認為:“通過‘申報’,可以讓民眾充分認識中國傳統醫藥的價值,并在世界范圍內得到廣泛傳播并提高對中國傳統醫藥的認識,體現以保護促發展 ,通過繼承求創新的理念和思路”。
中醫藥申遺最新進展
2006年4月20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生效,此前的“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項目自動停止。根據《公約》,將會建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這給中醫藥申遺工作帶來了新的局面,因為此前中醫藥是參照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申報的。物質文化遺產申報兩年一次,每次每個國家最多獲選一個!斗俏镔|文化遺產公約》生效后,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的規則將發生變化。
沈志祥司長透露,中方正在加緊“應變”:計劃10月底到11月初召開中國傳統醫藥申遺委員會會議,重點研究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計劃、內容和策略。記者看到在申報進度報告中寫著:“建議由我局從國家的戰略高度提出中醫藥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希望能引起有關國家領導人的關注,優先申報。”
而中醫藥在之前的6月份被確定為中國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中醫藥申報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奠定了基礎。在國家級名錄的十大類中,傳統醫藥獨占一大類,共計9項(全部名錄為518項)。
“韓國申請端午祭能夠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韓國對傳統儀式保留非常完整;而與端午節相比,中醫對傳統傳承更為完整。”沈志祥司長對中醫藥申遺的成功充滿信心。
韓國也曾嘗試廢除傳統醫學醫藥
韓醫在韓國歷史上的存廢之爭對中國傳統醫學的發展之略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國際先驅導報駐首爾記者干玉蘭 近來,國內網上轟轟烈烈地開展著一場關于是否要廢除中醫中藥的大討論。而韓國也曾一度排斥傳統醫學,提倡過以西醫為唯一醫療體系。那么,韓國當時的情況如何?經歷過危機后,傳統醫學在韓國如何生存呢?
在日本侵占朝鮮半島前,韓國的醫療體系中唯有“漢醫”(亦稱“韓醫”)。韓國1952年制訂《國民醫療法》時,規定漢醫與西醫在韓國的法律地位相同。1962年,韓國政府將《國民醫療法》作了全面修訂后更名為《醫療法》,廢除了韓醫師制度。但在韓醫學界的極力反對下,韓國政府遂又于第二年修訂《醫療法》,韓醫師制度這才得以發展至今。
進入上世紀90年代,韓國的醫生協會和藥劑師協會提出改革方案,建議韓國政府實現韓醫與西醫結合的一元化。其理由是:韓醫在診斷時很大程度依賴經驗與主觀判斷,沒有科學根據,不像西醫是根據病人的各種明確癥狀對癥下藥。對此,絕大部分的韓醫師們持反對意見,認為西醫與韓醫在診斷和治療上存在著不可調和的差異。由于韓醫師們的積極斡旋,韓醫再次度過危機,這也為韓醫迎來了發展的新時機。
為了韓醫的發展,韓國政府開始強化標準化管理。韓醫必須經過6年的韓醫學專業課程學習,通過全國統一資格考試,方可獲得行醫執照。韓醫和西醫是獨立、并行的兩行醫療體系:韓醫院里韓醫師不能采用西醫設備和診療手段,西醫院里西醫既不能開韓醫藥方也不能用針灸治療。對韓藥標準,韓國分別有《韓國藥典》及《天然藥物標準》。韓國保健衛生部還規定了《本草綱目》、《東醫寶鑒》等數十種古典醫書里的處方,無須做臨床等各種試驗,即可由藥廠生產。
韓國保健福祉部還于去年年底制訂了《第一個韓醫韓藥發展5年綜合計劃》,計劃在2006年至2010年間投入7.62億美元,使韓醫韓藥朝著科學化、產業化和全球化的方向發展。為實現這一宏偉目標,韓國積極舉辦韓醫學國際博覽會、韓醫研究院抓緊進行海外韓醫學古文獻調查研究工作(這項工作主要是在中國各地醫學院和圖書館進行)、促進在韓國國立大學里設立韓醫學系和韓醫學研究生課程等等。
如今韓國將在中醫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傳統醫學——韓醫學及韓藥視為新的經濟發展增長點,是否值得引起中醫發源地——中國的思考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