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社會進入21世紀以來提出的重大戰略問題,關系到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2010年11月16日,中醫針灸成功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不僅意味著國際社會對這項醫學手段的肯定,更是以針灸為代表的、擁有數千多年歷史的中華傳統醫藥文化走向世界的里程碑,而這一成就也讓人們產生了探究的興趣。
第一問: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3年10月17日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各個群體和團體隨著其所處環境、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和歷史條件的變化,不斷使這種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創新,同時使他們自己具有一種認同感和歷史感,從而促進了文化多樣性和人類創造力。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口頭傳統和表述,表演藝術,社會風俗、禮儀、節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傳統的手工藝技能。
“基于上述定義,我們認為中醫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范疇,具體類別則可以歸入‘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因此,我們結合中醫藥繼承、發展和保護的實際需求,提出了‘中醫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并將其定義為‘中華民族在其發展過程中創造的關于生命和疾病的知識以及與這些知識相關的實踐、技能等表現形式。這些遺產隨著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代代傳承發展,是構成其文化認同的重要一環,為中華民族的健康做出了巨大貢獻,被視為其文化遺產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國傳統醫藥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委員會(簡稱“申遺”委員會)醫生組秘書長、中國中醫科學院醫史文獻研究所所長柳長華介紹說。
第二問:中醫為何“申遺”
中醫是一種文化,同時也是一種醫學。2006年“申遺”委員會醫生組將中醫理論、養生、診法、療法、方劑、中藥、針灸和民族醫藥(含藏醫藥和蒙醫藥)等八項內容列入中國傳統醫藥申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第一批名錄。這標志著中醫藥“申遺”正式啟動。
柳長華介紹說,我國傳統醫學是一種醫學,更是一種文化,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醫療、生活實踐中,不斷積累,反復總結而逐漸形成的具有獨特理論風格的醫學體系。中國傳統醫學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各族人民中世代相承,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既是歷史發展的見證,又是珍貴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資源。
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申遺”是確立我國文化身份的重要措施,是文明對話的要求。文化多樣性是交流、革新和創作的源泉,保護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為豐富文化多樣性和人類的創造性做出貢獻。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所蘊含的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識,承載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文化生命的密碼,是維護我國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權的基本依據。
中醫作為我國具有世界影響的文化標志之一,“申遺”體現了一種文明對話的精神,有利于推進對文化多樣性的尊重和保護。
其次,“申遺”也是中醫自身可持續傳承發展的需要。當前,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現代化進程的加快,我國文化生態發生了巨變,中國的傳統醫藥正在受到沖擊。特別是一些缺乏文獻記載、依靠口傳心授的少數民族醫藥面臨著嚴重的生存危機,許多傳統療法瀕臨消亡,大量有歷史、文化價值的珍貴醫藥文物與文獻資料由于維護、保管不善,遭到毀棄或流失境外。
同時,對中醫藥傳統知識隨意濫用、過度開發、不當占有的現象時有發生,形勢日益嚴峻。因此,有必要對中醫藥加以保護,防止不當的商業開發和利用,以此推動、促進中醫藥學的可持續傳承發展。
最后,“申遺”有利于中醫藥得到世界范圍的認可,更好地促進中醫藥的廣泛傳播和長遠發展。這同時也是一個傳播的過程,可以讓國內民眾和世界各國增進對中醫藥的了解。
柳長華表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宗旨是尊重、保護傳統文化的價值和維護文化多樣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理念適合中醫文化生存發展的需要。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可以逐步提高公眾對于中醫文化核心價值的認識,并建立一套保護制度,實現對于中醫文化的尊重,承認價值、合理利用。
第三問:為何選擇針灸“申遺”
中國傳統醫藥既有物質文化遺產,也有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是否與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矛盾?
“申遺”委員會副主任、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秘書長沈志祥說,2006年的“申遺”是整體申報,不僅僅是保護個人的或者是某個方法。中醫藥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系統性、完整性、高度文獻化以及廣泛傳播的鮮明特征。中醫藥學整個領域中雖然留有醫藥文化遺址、文物、文獻等物質遺產,但更多地容納著大量實踐觀察方法、知識體系、理論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如果將物質文化遺產從中割裂出來,則不能全面地表達其博大精深的文化特性。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自2003年開始醞釀中醫藥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組織有關醫生進行調研,并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持溝通,并在2005年被列入工作計劃。
隨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委員會將中國傳統醫藥列入今后我國“申遺”五年計劃中,文化部也同意將中醫藥列為中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牽頭組織“申遺”工作,國內名錄公布并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同步進行。
2006年5月,傳統醫藥類項目申報了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作為第九大類進入國家名錄,成為中醫“申遺”工作突破性進展的里程碑。
但是,整體“申遺”又遇到了難題。大中醫有針灸、有著作、有技術、有藥物,包羅萬象,而聯合國有關部門對“申遺”的要求卻是越具體越好。中醫“申遺”思路面臨調整。
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研究所副所長黃龍祥介紹,選擇針灸首先考慮的就是針灸有豐富的代表性,能夠代表中醫和西方醫學不同理念的、較優秀的、帶有現代科學內涵的理念,是最大化、最優化的一個選擇。
其次,是考慮針灸的實踐性和技藝性比較突出。針灸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是中醫文化在這個領域當中可以通過我們的觸摸可見的形式。
此外,針灸作為中醫比較早走向世界的學科領域,有一些基本理念已經被國際社會或醫學界所了解,特別是“針刺麻醉”在世界上的傳播和影響,形成了一個好的基礎。基于這三點的考慮,最終選擇了針灸作為申報的范圍選擇。
對此,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副局長吳剛表示,一種文化要能夠被人們理解和接受,需要一個合適的載體,而中醫針灸正是這樣的一個文化載體,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杰出代表和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名片”和使者。
不過,“中醫針灸申遺,不是保護中醫針灸的一招一式,保護的是傳統中醫思想,是文化的多樣性,是民族文化的根。”柳長華強調。
第四問:“申遺”過程有哪些
按申報程序,中醫針灸“申遺”要過六道關。
第一步,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會同文化部,確定在中醫藥領域被認為具有“突出的世界性價值”的文化和資源的初步目錄,選出要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目錄的中醫藥資源。
第二步,報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由其審查申報材料并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第三步,隸屬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中心接受并檢查申報是否完整。
第四步,由世界遺產中心的兩個技術顧問團國際遺跡和古跡理事會和世界保護聯盟組織醫生,考察申報資源的所在地,評估其管理和保護狀況,評定被申報的資源是否具有“突出的世界性的價值”。
第五步,世界遺產局檢查評估結果,為申報做出推薦或向成員國詢問更加深入的信息。
第六步,由世界遺產委員會做出是否將申報資源加入世界遺產目錄的最終決定。
第五問:針灸“申遺”
意味著瀕臨消亡嗎
2010年9月,針灸“申遺”的消息,如一石激起千層浪,有人贊成,也有人反對。人們不禁會問:針灸“申遺”是否意味著它已“病入膏肓”?
對此,吳剛表示,《公約》所定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兩大類,一是瀕危、亟待搶救的 “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一是歷史悠久、具有民族特性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中醫針灸”申遺屬于后者,屬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第二章第2條規定的“有關自然界與宇宙的知識和實踐”領域,而非瀕危名錄。
柳長華也說,“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意味著針灸面臨消亡,更不是因為它要滅絕了才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加以保護,而是希望通過申報能夠更好地促進針灸的繼承和發展。
中國中醫科學院副院長、中國針灸學會副會長劉保延說,當前針灸的發展雖然面臨許多困難,但就其趨勢來說并不是衰落的。正相反,近些年來,在黨和政府的關心和領導下,針灸比以往發展明顯提速。針灸獨到的優勢和療效,已越來越得到世界范圍內的公認。
第六問:強調保護會限制發展嗎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規定,申報“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真正目的是為了更好地保護文化遺產。對此,有人會問:申報的目的主要是保護,一旦申報成功就會對已有的內容有諸多限制,這樣一來,會不會限制針灸進一步的發展,制約其與時俱進的活力?
柳長華明確表示:這種理解有誤,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并非消極地去保護一個靜態的、有形的物品,使其不致消亡,而是要立足發展,著眼長遠,將動態的、無形的、可傳授的知識、技能等作為保護的對象,把保護作為促進實現可持續發展利用的手段,變消極保護為積極的保存與利用。
將針灸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來保護,是以保護促發展,通過繼承求創新的理念和思路。針灸首先是作為醫學而存在,要治病救人,就要與時俱進,保持活力與開放。當前中醫藥事業發展面臨大好機遇,但困難也有很多,一些依靠口傳心授的傳統療法瀕臨消亡。通過“申遺”,對中醫藥予以合理適當的保護,推動中醫藥保護與管理的制度建設,將為中醫藥的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申遺”是為了保護,保護是手段,發展才是最終目的。
鏈 接
“申遺”大事記
2003年10月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三十二屆大會通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
2004年8月 經全國人大常委會批準,我國正式加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
2005年3月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國辦發[2005]18號)重要文件頒布,確立了“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指導方針。
2006年4月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國傳統醫藥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委員會、專家組、辦公室成立,中醫申遺正式開始。
2006年5月 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公布,傳統醫藥列為第九大類,中醫生命與疾病認知方法等9個項目進入第一批名錄。
2008年6月 第二批和第一批擴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公布,中醫養生等38項傳統醫藥項目列入名錄,在國家名錄中,傳統醫藥類項目增至47項。
2008年9月 “中醫”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2009年10月 “中醫針灸”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2010年5月 “中醫針灸”通過聯合國教科文非物質文化遺產處附屬機構評審。
2010年11月16日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審議通過,將“中醫針灸”正式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