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一根小小銀針,傳承千年中醫文化。中醫針灸日前正式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列入“非遺”名錄是一件令人欣喜的事,能讓傳承更加久遠,但同時我們也必須認識到,“申遺”成功不是句號,而應該是新的開始。
申報成功不是最終目的
“申報成功不是最終目的,而是為了更好的保護和傳承”,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副局長吳剛表示,申報成功是中醫針灸獲得更好發展的良機。
針灸作為民族文化和創造力的代表形態之一,列入“非遺”名錄,將有利于這一“遺產”發揮媒介作用,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締約國在內的國際社會開展對話,增進中國傳統文化與世界其他文化間的對話與交流。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整體地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見度和認知度,是推動中醫針灸在世界上健康發展,還原針灸原貌,保護文化多樣性的一種有效方式。
“申遺”不等于“瀕危”
一說到“申遺”,人們往往會聯想到“瀕危”,那么中醫針灸申遺是不是這個原因呢?
吳剛介紹說,中醫針灸并沒有瀕危,而且在國際上的認可度相當高,不僅在中國廣泛使用,還流傳于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兩大類,一種是瀕危、亟待搶救的項目,即“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第二種是歷史悠久、具有民族特性的優秀項目,即“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中醫針灸就屬于后者。
針灸是中醫中體現技藝和工藝最突出的部分,而且這種經千百年積累、總結出的傳統技藝,至今還難以用現代科技所替代,因此,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在2006年成立了中醫藥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委員會、醫生組、辦公室,組織開展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研究和申報工作。
更好地與現代醫學相融合
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研究所副所長黃龍祥介紹說,針灸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種獨特的醫療方法,已有2000—3000年的歷史,在長期醫療實踐中形成了關于經絡、腧穴與腧穴主病的理論,產生了一系列治病的方法。這些獨具特色的傳統醫療手段,在中華民族的防病治病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不容忽視的是,針灸發展至今,面臨著諸多問題和挑戰。隨著現代科學技術方法的引入,針灸被賦予了很多新的內容,例如電針療法、激光針灸、穴位注射、腧穴藥物帖敷、腧穴磁療、腧穴紅外輻射等,這些治療方法的配合使用,提高了針灸的治療效果,但是與此同時,針灸傳統技法和經絡腧穴相關的治療方法已經越來越少地被現代針灸醫生所運用,各種散落在民間的家傳針刺法、絕技也大多后繼無人,逐漸瀕臨失傳。此外,雖然針灸被越來越多地使用,但是隨著現代科技和醫學的普及,中醫針灸理論及其文化內涵卻被忽略和淡化,黃龍祥對此表示非常痛心。
黃龍祥認為,應該讓針灸在被更大范圍內共享的同時,還能保全傳統理論和技法,找到更好的方式方法與現代醫學相融合。
希望造福更多人
“今后繼續提高中醫針灸的共享度,造福更多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表示,將從多方面入手,切實促進中醫針灸的傳承、發展和保護。
首先要開展中醫針灸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內容研究,通過調查傳統針灸在當代中醫針灸中的地位,確定傳統針灸的自身價值,進而為其營造一個適宜健康發展的“生態環境”。在充分尊重和維護傳統的傳承方式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出更多更有效的傳承模式,進一步完善傳承機制,建立傳承人工作室。此外,還要開展代表性傳承人口述記錄和出版工作,整理出版針灸古籍,并向公眾普及針灸知識。
下一步,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將組織醫生,開展中醫針灸、中醫藥文化戰略研究,大力發展中醫藥,將其提升到戰略的高度,從而為全人類的生命健康保駕護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