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針灸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這是否意味著今后患者接受針灸治療會漲價?針對記者的提問,上海市衛生局副局長、市中醫藥發展辦公室主任沈遠東教授25日明確表示,上海醫院里的針灸價格不會漲價,因為申遺成功和價格沒有必然聯系。
針對記者提到的中醫針灸價格偏低的問題,沈遠東說,中醫的服務技術價值沒有被價格所體現,這是客觀存在的,比如在本市三級醫院單針灸一次19元,“全身扎針”也是19元,而在美國,單次針灸需要70美元。 “如何制訂一個合理的、體現勞務技術價值的價格體系,同時又讓患者都能承受,是有關部門應認真對待的問題。 ”
現場
來針灸的大多是中老年人
昨天在長海醫院針灸門診部,記者看到前來針灸的人絡繹不絕。年近70歲的沈阿婆因患慢性胃炎而出現隱痛,晚間更是疼痛難熬,在到西醫醫院就診3年后仍不見好轉。后在友人的勸說下抱著試一試的態度,接受了針灸治療,她第一次接受治療后,就覺得癥狀有所緩解,昨天是第三次接受治療。她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以往看西醫,掛一次號配一次藥,至少花去百余元,現在改看針灸了,一個療程只要掛一次號14元,每次接受治療總的費用50元左右,相對實惠。昨日,記者在候診大廳碰到兩名急性腰扭傷的年輕患者。他們說,起初想都沒想到要到針灸門診來治療,后來才選擇針灸的,沒想到經過一次治療,癥狀就減輕多了。長海醫院針灸門診部的統計顯示,在每天400-500人次的針灸患者中,70%是60歲以上的老年人。長海醫院針灸門診部負責人周爽告訴記者,“實際上,針灸對消化、神經、小兒、婦科、骨傷科等都有明顯的療效。”
昨日,記者來到市針灸研究所的門診室,看到門診病房里躺著不少前來接受針灸治療的病人,其中大部分病人年紀在四五十歲以上。一名正在接受治療的陳女士告訴記者,從今年8月份開始,自己每個星期都來兩次以上,堅持了3個多月,“以前我幾乎每天都會拉肚子,經過幾個月的治療已有所好轉,但是通過針灸的方式要花很長時間,這點恐怕不適合‘上班族’。”據悉,因為針灸一個療程至少需要5次,有的疾病療程甚至多達數十次。
思考
特殊技藝面臨失傳
“盡管現在中醫針灸已被越來越多的人關注,但與西醫相比,針灸療法的應用相對比較弱化,尤其是一些需要長期實踐才能掌握的特殊技法甚至面臨失傳的危險。”上海市針灸經絡研究所所長吳煥淦表示,比如“燒山火”、“透天涼”等一些有名針法,現在已逐漸被淡化。以“透天涼”為例,其對感冒、發燒頗有療效,但通常很少有人會為感冒、發燒這類普通病癥去找中醫扎針,久而久之,這類針法面臨著失傳的危險。
另外,記者還了解到,在中醫針灸界有“重針輕灸”的現象,甚至只“針”不“灸”,一些患者對灸法毫無所知。“主要因為灸法耗時費力,另外有一種觀點認為,用灸法時,通常需要用到艾絨等,這類藥物灼燒時的煙可能對身體不好。”上海一名中醫醫生介紹,如“化膿灸”等灸法現在已被悄然邊緣化,這種灸法在治療結束后,可能會在皮膚上留下一些疤痕,與現代人愛美的觀點不符,因此年輕人不太能接受。
吳煥淦說:“要將傳統的針灸技藝發揚光大、避免技法失傳,光靠理論研究是遠遠不夠的,只有通過臨床才能讓更多的人了解針灸,因此上海亟待建立一所專門的針灸醫院,不但能進一步推廣針灸技法,還能將一些流失到國外或其他領域的針灸人才吸引‘回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