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肯尼亞首都內羅畢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16日審議通過中國申報項目“中醫針灸”和“京劇”,將其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消息傳出,針灸界乃至整個中醫界無不感到自豪和鼓舞。
“此次針灸‘申遺’成功,說明這一治療手段得到世界的認可,有利于進一步確定針灸醫學和中醫療法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影響力。”南京中醫藥大學顧一煌副教授說,他們學校每年都會接待一百多位歐美和澳洲來學習中醫療法的留學生。美國紐約州議會1990年通過法案,確立針灸的合法地位,英國倫敦約有20%的人接受輔助治療,而針灸是最常用的療法之一。還有一些發達國家已經把針灸列入醫療保險范圍。
省衛生廳中醫處孫志廣處長說:這一消息對于振興我省針灸醫學和中醫中藥意義重大。江蘇中醫藥文化源遠流長,盛行于明清兩代的皇家御醫——著名的“吳門醫派”和“孟河醫派”都根植于我省,而針灸是兩大醫派的重要治病法寶之一。目前,江蘇共有95所中醫院,每個縣都有中醫院,三等甲級的有13所。申遺成功很可能會在社會再次掀起“針灸熱”。
“去年,來我科接受針灸治療的患者多達12萬人次,說明社會上許多人還是非常認可的。”江蘇省中醫院針灸科主任孫建華說,在西醫唱“主角”的今天,雖然針灸在療效、治療病種等方面不占優勢,但在某些方面,它具有西醫無法比擬的效果,比如治療頑固性三叉神經痛、劇烈腎絞痛及慢性頸椎腰椎病、慢性疲勞性疾病等。
特別是在調節人體免疫力方面,西醫西藥通常束手無策,而針灸往往能出奇制勝。針灸的作用機制是調動人體的內在因素和調節免疫系統,從而達到治病的目的。它既不給機體增添“東西”,也不從機體拿走“東西”,屬于自然療法,無毒副作用之虞。
“申遺”成功的背后,也給人們留下諸多思考。有醫生指出,針灸雖然成功“申遺”,但振興針灸乃至振興中醫中藥依然任重道遠。人才缺乏、療效緩慢、理論深奧晦澀、政府投入不足、醫院趨利等,都是制約針灸醫學發展的“瓶頸”。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中醫醫生說,“申遺”成功對他來說悲喜參半。悲的是說明針灸自身生命力不強,需要外部力量來保護它。好比南京的明孝陵,不靠外部力量去保護它,在風吹雨淋的環境中早晚會成斷垣殘壁。喜的是現在不僅是國內重視它了,世界也重視它了,知道它是人類共同財富,中國傳統醫學傳承就有希望了。
“如今科班出身的針灸人才與社會實際需求量相比并不算充裕,愿意刻苦鉆研并且悟性較高的針灸醫師就更少了。此外,社會上濫竽充數者卻遍地開花,甚至連美容院、洗浴場所都搞起針灸來了,要么治療流程不規范,要么技法不專業,要么片面夸大功效。如此下去,只會給針灸的科學發展和推廣幫倒忙。”南京市中西醫結合醫院針灸科主任戴奇斌認為,針灸人才短缺和針灸不規范的商業化發展,正阻礙針灸醫學的健康發展。
一切向錢看,也使得一些中醫院西醫化嚴重,特別是西醫院對針灸科室有邊緣化傾向。有醫生指出,針灸治療一次收費只有三四十元錢,還得至少花上醫生半個小時,而西醫開一次藥動輒幾百塊。經濟效益驅使之下,大多數大型西醫醫院甚至中醫院不重視針灸學科的發展,導致針灸在醫院診療體系中的地位日趨下降。
醫生指出,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只是保護針灸等中醫藥的一種方式,但并非唯一方法,還需要探索更有效持久的保護途徑。保護也不能僅僅停留在口頭上,要從長計議,逐漸轉變人們“重西醫輕中醫”的偏頗觀念,推進中醫藥立法。此外,政府應加大對中醫院、中醫人才培養的投入,讓中醫院不為“吃飯”發愁,推出一批“手到病除”的名中醫,重樹百姓對中醫中藥的信心。同時,在醫療報銷方面向中醫院傾斜,鼓勵患者選擇綠色環保的中醫方法看病,讓百姓真正喜歡上中醫中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