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是民族瑰寶,也是屬于世界的瑰寶。新醫改方案中就提出,要充分發揮中醫藥(民族醫藥)在疾病預防控制、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醫療服務中的作用。近些年存廢中醫藥的爭論甚囂塵上,幾千年經歷練的好東西,決不能在口水戰中沉沒。中醫藥寫進新醫改方案,對中醫藥的與時俱進,以適應時代訴求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而“中醫針灸”申遺,既是傳承中醫的需要,更是將中國醫學推向世界、發揚光大的舉措,令人欣慰。但是,比“中醫針灸”申遺更重要的是盡快給公眾補上中醫這一課。
應該看到,中醫這一寶貴文化遺產中相關養生保健方面的內容,一向受到百姓推崇。但是,無利不起早,從胡萬林,到張悟本,再到李一等等,正是利用老百姓對傳統中醫保健方法的信任,打著中醫旗號到處招搖撞騙,謀取暴利。固然,這些人精于騙術是他們一度大有市場的主要原因之一,而相當一部分人迷信民間偏方和養生理論中的玄虛,從中夸大其詞、以訛傳訛、推波助瀾,為騙子做了“免費廣告”,也是騙子欺世盜名的“助手”。被張悟本神化了的“綠豆湯”已如落花流水,再也難重振雄風,回歸江湖;而李一道長的“水下生存2小時”害人不淺,如今再想出來“忽悠”也不可能了。然而,誰能保證今后不再有人以中醫之名行騙人之道?
固然,騙子的成功有監管缺失之責,但國人對于自己民族醫藥對認識仍停留于蒙昧狀態也難推其咎。鑒于此,應將普及中醫知識列入科學教育與國民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一方面,政府、社會特別是媒體要像推廣普通話那樣推廣中醫知識,推出通俗易懂的中醫讀本和實用手冊,在打假打偽中矯正民眾的模糊認識,回歸中醫的科學本源;另一方面結合醫改,在建立和健全公共衛生服務體系中將中醫當作民眾求醫問藥的選項之一,讓更多的中醫從業人員走進藥店和社區,鼓勵中醫世家為大眾服務,全面恢復中醫坐堂制度,使居民在家門口就能接受中醫藥治療和保健服務。同時,創新制度激勵有志于中醫事業的年輕人跨進中醫門檻,使中醫藥后繼有人。只有這樣,“中醫針灸”以及其他中醫醫術成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才更有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