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肯尼亞首都內羅畢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16日審議通過中國申報項目《中醫針灸》和《京劇》,將其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世界中醫藥聯合會副主席黃建銀說:這是對中國作為中醫針灸起源國地位的確認,有效防止了中醫針灸的異化和去中國化,為中醫藥國際化奠定了重要基礎。“申遺成功意味著更多責任。”浙江中醫藥大學副院長、省針灸推拿醫院院長方劍喬教授17日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針灸為中華民族的健康造福,現在得到了國際認同,這將帶來針灸的進一步全球化。
中醫針灸是中國人以天人合一的整體觀為基礎,以經絡腧穴理論為指導,運用針具與艾葉等主要工具和材料,通過刺入或熏灼身體特定部位,以調節人體平衡狀態而達到保健和治療的傳統知識與實踐。
世界針聯副主席、法國人德尼·科蘭對新華社記者說:“很早以前,我們就呼吁政府重視針灸,我們先是成功地使法國承認針灸的治療地位,然后又促成法國教育機構發放針灸學的國家文憑。針灸從1972年起被法國政府納入醫療保險,這一方法很有效。”但同時科蘭認為,要在世界范圍內推廣,就必須向醫學界證明它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從整體申遺到單獨申遺
據悉,在最初階段,中醫是作為一個整體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醫生委員會委員、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所長柳長華介紹,中醫歷來被視為一個整體,不可分割。
2005年起,柳長華擔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辦主任,負責中醫申遺日常事務。
2006年5月,傳統醫藥類項目申報了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傳統醫藥作為第九大類進入國家名錄,成為中醫申遺工作突破性進展的里程碑。
但是,整體申遺遇到了難題。大中醫又有針灸、又有著作、又有技術、又有藥,包羅萬象,而聯合國有關部門對申遺的要求是越具體越好。
中醫申遺思路面臨調整。“單把中醫針灸拿出來申遺,也是為了適應申請要求。”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副局長吳剛說。
不過,“中醫針灸申遺,不是保護中醫針灸的一招一式,保護的是傳統中醫思想,是文化的多樣性,是民族文化的根。”柳長華強調。
今年9月,衛生部副部長、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透露,中國已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了中醫針灸申遺的申請,有望成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確保中國針灸宗主地位
傳統醫藥蘊藏著巨大的經濟利益和社會價值,不斷成為被不當侵占的重災區。發達國家利用其技術優勢和規則制定權,屢屢侵占其他國家的傳統醫藥知識。
以針灸為代表的中醫,如今影響遍及全球。據統計,目前國外的針灸師至少有20萬人,服務產值每年100多億美元。
黃建銀說,“隨著中醫針灸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一些國家聲稱自己是針灸的起源國,這對中醫的發展是極為不利的。”
韓國韓醫協會曾在2008年公開表示:“世衛組織沒有選擇中國和日本的針灸穴位作為標準,而是選擇了韓國。”中國醫生隨后對此進行了駁斥。世衛組織也因此事向中國致歉。
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研究所趙京生說,申遺能夠持續保證中國針灸在世界針灸界的宗主地位。
黃建銀說,申遺的成功,從法律地位上,為中醫藥的國際化發展鋪平了道路。
柳長華說,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了傳統醫藥的文化根基,跳出了知識產權制度的窠臼。我們可以借助這種保護,建立一整套傳統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制度。
申遺不是“免死牌”
“針灸在中醫體系的地位應該是最高的,中醫就是從針灸發展來的。”談起針灸的歷史,89歲的針灸大師程莘農豎起大拇指說。
但是,如今針灸的發展,狀況堪憂。
首先是“灸法”面臨失傳。針灸由“針”和“灸”構成。可如今針灸診所卻“有針無灸”,中醫學界也存在“存針廢灸”的聲音。
人才問題也困擾著中醫針灸界。由于針灸在海外收費較高,國內大量針灸人才外流。
“經濟效益太差”,導致針灸在醫院診療體系中走向邊緣化。趙京生說,如果給醫院最不賺錢的科室排個名,針灸絕對可以位列三甲。
如今,針灸進入了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一些人由此認為,有了一張很有分量的“免死牌”。但也有人提出,這張“免死牌”能保護它發揚光大嗎?
“申遺成功,并不意味著中醫針灸就能自然得到保護,這僅僅是一個契機”,柳長華說,“申遺為發展中醫藥提出了新要求,下一步我們將更好地傳承、保護和發展好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