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禽流感?禽流感是禽流行性感冒的簡稱,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禽類傳染性疾病,容易在鳥類(尤其是雞)之間流行,過去在民間稱為“雞瘟”。
什么是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禽流感病毒可分為高致病性、低致病性和非致病性三大類。其中高致病性禽流感是由H5和H7亞毒株(以H5N1和H7N7為代表)引起的疾病。
高致病性禽流感因其在禽類中傳播快、危害大、病死率高,被世界動物衛生組織列為A類動物疫病,我國將其列為一類動物疫病。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是不斷進化的,其寄生的動物(又叫宿主)范圍會不斷擴大,可感染虎、家貓等哺乳動物,正常家鴨攜帶并排出病毒的比例增加,尤其是在豬體內更常被檢出。
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可以直接感染人類。1997年,在我國香港地區,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型導致了18人感染,6人死亡,首次證實高致病性禽流感可以危及人的生命。
【防治警示】人是怎樣感染上禽流感的?禽流感病毒,可通過消化道和呼吸道進入人體傳染給人,人類直接接觸受禽流感病毒感染的家禽及其糞便、或直接接觸禽流感病毒,也可以被感染。通過飛沫及接觸呼吸道分泌物也是傳播途徑。如果直接接觸帶有相當數量病毒的物品,如家禽的糞便、羽毛、呼吸道分泌物、血液等,也可經過眼結膜和破損皮膚引起感染。
人感染后會出現哪些癥狀
醫生介紹,現實生活中,人感染禽流感的高危人群主要是老年人、兒童以及密切接觸病禽的人。
禽流感的傳播方式,有已感染禽類的直接接觸、通過與病毒污染物的間接接觸傳播兩種。由于病禽各組織中,大多含有高滴度的病毒,病毒可隨眼、鼻、口腔分泌物及糞便排出體外,被含病毒的分泌物、糞便、死禽尸體污染的任何物體,如飼料、飲水、雞舍、空氣、籠具、飼養管理用具、運輸車輛、昆蟲及各種攜帶病毒的鳥類等,均可傳播。遷徙的候鳥也可能把H5N1或H5N2亞型病毒遠距離傳播。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臨床癥狀,早期表現類似于普通流感,如表現為發熱、流涕、鼻塞、咳嗽、咽痛、頭痛、全身不適等,主要表現為發熱,體溫大多在39℃以上,持續1~7天,一般為3~4天,部分患者可有惡心、腹痛、腹瀉、稀水樣便等消化道癥狀。
除了上述表現外,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重癥患者,還可出現肺炎、呼吸窘迫等表現,甚至可導致死亡。多數病例為輕癥,愈后良好,但有少數病人會造成腎功能衰竭或敗血性休克而死亡。
【防治警示】如何殺滅環境中禽流感病毒?禽流感病毒在外界環境中存活能力較差,只要消毒措施得當,就不難殺滅。養禽場常用的消毒劑,如醛類、含氯制劑類、氧化劑、堿類等都能殺死環境中的病毒。
流感疫苗可預防禽流感嗎?迄今為止,尚未研制出供人類使用、能有效預防禽流感的疫苗。流感疫苗不能有效預防禽流感,但可預防禽流感與人流感重疊形成的新病毒引起的流感暴發,也有助于減低因感染流感所致并發癥的可能性。因此,醫生建議老年人及長期患慢性疾病的病人注射流感疫苗。
日常如何防范人禽流感
日常預防禽流感應做到勤洗手,遠離家禽的分泌物,接觸過禽鳥或禽鳥糞便,要注意用消毒液和清水徹底清潔雙手。
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加強室內空氣流通,每天1~2次開窗換氣半小時。吃禽肉要煮熟、煮透,食用雞蛋時蛋殼應用流水清洗,應烹調加熱充分,不吃生的或半生的雞蛋。要有充足的睡眠和休息,均衡的飲食,注意多攝入一些富含維生素C等增強免疫力的食物。經常進行體育鍛煉,以增加機體對病毒的抵抗能力。
學校及幼兒園應采取措施,教導兒童不要喂飼野鴿或其他雀鳥,如接觸禽鳥或禽鳥糞便后,要立刻徹底清洗雙手。外出在旅途中,盡量避免接觸禽鳥,例如不要前往觀鳥園、農場、街市或到公園活動;不要喂飼白鴿或野鳥等。
【防治警示】防治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關鍵要做到“四早”,指對疾病要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
早發現,當自己或周圍人出現發燒、咳嗽、呼吸急促、全身疼痛等癥狀時,應立即就醫。早報告,發現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或類似病例,及時報告當地醫療機構和疾控機構。早隔離,對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和疑似病例要及時隔離,對密切接觸者要按照情況進行隔離或醫學觀察,以防止疫情擴散。早治療,確診為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患者,應積極開展救治,特別是對有其他慢性疾病的人要及早治療,經過抗病毒藥物治療及使用支持療法、對癥療法,絕大部分病人可康復出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