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禽流感
禽流感是禽流行性感冒的簡稱,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種禽類傳染病。人類染禽流感病毒后如表現為輕度的呼吸道癥狀、消化道癥狀,死亡率較低;如表現為較嚴重的全身性、出血性、敗血性癥狀,死亡率較高。這種癥狀上的不同,主要是由禽流感病毒的毒力所決定的。
根據禽流感病毒致病性和毒力的不同,可以將禽流感分為高致病性禽流感,低致病性禽流感和無致病性禽流感。禽流感病毒有不同的來型,近期在亞洲部分地區流傳的由H5N1亞型引起的禽流感即為高致病性禽流感,其發病率和死亡率都江堰市很高,危害很大。
禽流感是真性雞瘟
長期以來人們對禽類疾病俗稱雞瘟,實際上,雞瘟又分為真性雞瘟和偽雞瘟又稱“新城疫”,名稱來源于20世紀初,在一個名為新城的地區發現的一種禽類疾病。
禽流感病毒與“新城疫”病毒均為RNA病毒,二者的區別在于:禽流感病毒屬于正粘病毒科,“新城疫”病毒屬于副粘病毒科。禽流感在臨床上表現為全身感染,“新城疫”的癥狀則可分為嗜神經型,嗜內臟型和嗜肝型。
相比而言,禽流感的發病幾率低,屬于散發、點狀、區域性疾病,而“新城疫”的發病范圍大,且易經常發生,但其危害不如禽流感嚴重,也不會傳染給人。
禽流感的傳播與癥狀
受禽流感病毒感染的禽類排出的糞便,會污染飼養場所及運輸工具,使之成為病原的機械傳播媒介。
據醫生研究后發現,已經感染流感病毒的病人極易受禽流感病毒感染。這兩種病毒在患者體內會重新組合,產生出一種隨時可能在人與人之間傳播的雜交病毒—H5N1亞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成為一種傳染性很強的傳播性疾病。由于人體沒有免疫力,因此會成為致命的疾病。
人感染禽流感的癥狀
人對禽流感病毒有一定的感染性。現實生活中主要是老年人、兒童以及密切接觸病禽的高危人群。除了呼吸道外,病毒也可通過消化道、損傷的皮膚和眼結膜等引起人的發病。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主要為發熱、流涕、鼻塞、咳嗽、咽痛、頭痛、全身不適。有些患者可見眼結膜炎,體溫大多持續在39以上,熱程1至7天,一般為2至3天,部分患者可有惡心、腹痛、腹瀉、稀水樣便等消化道癥狀,半數患者有肺部實變體征,患者胸部X線攝像顯示單側或雙側肺炎,少數伴胸腔積液。多數病例為輕癥,愈后良好,但有少數病人會造成腎功能衰竭或血性休克而死亡。
禽流感可預防
勿接觸活禽 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在禽類的糞便中能存活105天,在羽毛中能存活18天,所以接觸病禽者感染的機會較大。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應養成接觸禽類、雞蛋或生冷禽類制品后用肥皂徹底潔凈雙手的習慣,兒童尤其應避免與活禽接觸。
勿自行宰殺禽類產品 直接接觸患病家畜的糞便或呼吸道分泌物時就有可能感染上禽流感,因此不要自行宰殺禽類食品,應到正規賣場和商業網點采購經檢疫過的包裝好的禽肉,并索取相關檢驗檢疫證明。
勿輕視重感冒 禽流感的病癥與其他流行性感冒病癥相似,如發燒、頭痛、咳嗽及喉嚨痛等。若病人咳嗽、喉嚨痛、流鼻水,而且癥狀在短時間內加重,并有發燒,周身骨痛,肌肉疼痛或轉變成肺炎等癥狀,應及時去醫院就醫。
勿去疫區旅游 由于冬春季節是呼吸道疾病的高發期,因此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預防疾病的重要重要條件。旅游者應盡量避免去禽流感暴發地區,以免感染病毒。
防止動物交叉感染
雖然禽流感病毒一般只針對雞、鴨、鵝等禽類動物以及鳥類。但也有可能會與家禽等其他動物園交叉感染。
豬和禽不能混養,因為家禽的流感病毒可以感染給豬,而人的流感病毒也能傳染給豬。由于流感病毒具有8個不同的核酸片段,當這兩種不同的病毒粒子共同感染一個細胞時,其核酸片段會發生重新組合與排列而產生新型流感病毒粒子,這種新型流感病毒粒子對人類常能形成大的流行,而造成很大危害。
作為旱禽的雞也不宜與鴨、鵝等水禽混養,因為水禽中各種亞型的流感病毒的攜帶率很高,有的不表現任何臨床癥狀,其糞便中的病毒感染雞后,可造成禽流感的發生與流行。
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禽流感病毒易被陽光、紫外線、加熱等方式滅殺,禽流感病毒對低溫有很強的適應能力,但在高溫下很快會被殺死。因此,家里除了食品燒熟煮透,人多曬太陽,空氣保持流通外,還應加強環境消毒,如用碘劑、漂白粉、過氧乙酸等殺滅病菌。
在禽流感暴發時期應注意不接觸禽類及其制品。少到人流密集、通風不良的地方逗留,養成勤洗手的習慣,必要時應戴口罩。為安全起見,暫時不要用蛋清、蛋黃做面膜,與禽類接觸后要用消毒肥皂選手。若發現身邊的鴿子和雞、鴨等突然死亡,應馬上向有關部門報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