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冷空氣呼嘯而至,在我國大部分地區活動頻繁。據氣象部門預測,未來一周寒流依然控制著我國大部地區。降溫天氣保健養生也要講究科學,不能單憑經驗和感覺行事,以免影響健康。
防寒3個誤區
“寒流”來了,如何穿衣自然成了熱門話題。在冬季,大家都有一些防寒經驗,但有時也會走入誤區。
誤區1:穿衣越多越暖和。當空氣層總厚度超過15毫米時,衣服內空氣對流明顯加大,保暖性反而下降。另外,皮膚血管擴張,增加了散熱,但降低了機體對外界溫度變化的適應能力。
誤區2:受凍后先暖手腳。這樣做很容易生凍瘡。正確的方法是,在距取暖器不遠的地方,將裸露的手腳互相搓擦,使手腳的溫度自然回升,待皮膚表面變紅時,再移到取暖器旁或放入溫水中取暖。平素若能做到用冷水洗手、洗臉或洗腳,就能增強身體的抗寒能力,不容易生凍瘡。
誤區3:戴口罩防感冒。鼻子吸進的冷空氣,經過彎彎曲曲的管道進入肺部時,已接近體溫。人體的這種生理功能,能通過鍛煉得到增強,從而提高耐寒能力。
多吃御寒食物
降溫后,除了加強體育鍛煉、多穿衣服外,日常如能多吃些御寒食物,也可以提高機體的抗寒能力。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營養科主任李艷玲認為,生活中常見的御寒食物有以下幾種。
肉類:以狗肉、羊肉、牛肉、鹿肉的御寒效果較好。吃這些肉可使陽虛之體代謝加快,內分泌功能增強,從而達到御寒作用。
根莖類:研究人員發現,人怕冷與機體缺乏無機鹽有關。藕、胡蘿卜、百合、山芋、青菜、大白菜等含有豐富的無機鹽,這類食物不妨與其他食品摻雜食用。
辛辣食物:辣椒含有辣椒素,生姜含有芳香性揮發油,胡椒含胡椒堿。吃這些辛辣食物可以祛風散寒,促進血液循環,增加體溫。
含碘食物:海帶、紫菜、海鹽、發菜、海蜇、蛤蜊、大白菜、菠菜、玉米等含碘食物可以促進人體甲狀腺激素分泌。甲狀腺激素具有生熱效應,它能加速體內絕大多數組織細胞的氧化過程,使基礎代謝率增高,皮膚血液循環加強,抗冷御寒。
減少洗澡次數
進入冬季,人的皮膚變得干燥,患皮膚瘙癢癥的人開始增多。南京市婦幼保健院皮膚科主任馬小鈴表示,喜歡泡澡、搓澡的人,皮膚角質層被水浸泡后會變得松散,導致正常角質細胞的過多脫落及皮脂膜變薄,皮膚屏障遭到破壞,雖然沒有明顯皮疹特征,但會感覺瘙癢難耐。所以,天冷后要適當減少洗浴次數,不要天天洗澡,泡澡的時間也不要過長,更不需要用力搓洗,防止皮膚角質層完整性被人為破壞。要選用含有滋潤成分的沐浴露,浴后全身再涂抹有滋潤保濕功能的潤膚劑。如果感覺全身皮膚瘙癢嚴重,最好到醫院檢查,防止出現合并癥。
降溫如何防病?
老年人身體機能減退,降溫后起居生活應特別注意。要隨溫度變化選擇衣物,同時增加戶外運動,但運動量不宜太大,不宜劇烈,要根據自身身體狀態選擇適宜的鍛煉方式。
北京天壇醫院中醫科主任樊永平表示,氣溫驟降,到醫院疼痛門診就診的患者人數大大增加,患者的主要癥狀是骨關節痛、頭痛、肌肉酸痛。這是因為突然而至的降溫天氣會使人的神經、血管、肌肉產生急劇收縮、緊張,人體代謝物因此而發生聚集,使新的營養物質無法順利、及時到達目的地,疼痛不適由此產生。
疼痛癥狀出現一個月以內的為急性疼痛,患者對于這個時期的疼痛一定要給予足夠的重視,應及時到疼痛門診接受治療,否則將會把好治的急性疼痛拖成慢性疼痛。另外,到了降溫的時候,易發骨關節痛、頭痛、肌肉酸痛的患者應注意給患處保暖,并適當進行運動,可延緩疼痛的發生,緩解疼痛癥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