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申遺成功,讓人歡欣鼓舞,更有人將這根銀針稱之為“中國中醫文化走向世界舞臺的一張‘名片’和使者”。然而,針灸名揚海外,而作為中醫文化更核心部分的中藥,發展得并不樂觀,甚至是步履維艱。
針灸在海外一直接受度極高。全球共有160余個國家和地區開展針灸及中醫藥服務項目,8個國家和地區將針灸納入健康服務體系。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迄今還沒有一種中藥能以藥品身份擺上歐美藥房的貨架。中藥在走出國門之后,只能擺在保健品的貨架上。
最近,針對中藥的壞消息更是接踵而至:作為內地中成藥出口最大的地區,香港近日宣布,超過5000種中藥因無法提供安全測試報告即將在港限售。日本則是正在著手準備將中藥排除于公共醫療保險的適用對象之外,中藥在日本可能成為自費藥,個人購藥成本將提高10倍。
針灸能夠申遺成功,最大的優勢是其綠色環保,而這也正是中藥的最大劣勢重金屬、有毒元素、農藥殘留及微生物等潛在危害,嚴重影響了中藥在海外的聲譽。
即使拋開海外市場不談,僅就國內市場而言,中藥的發展同樣堪憂。在藥材漲價聲中,被嚴格限價的常用中藥價格只降不升,制藥企業扮演著“夾心餅干”的角色。于是,中成藥偷工減料、造假蒙人的消息不絕于耳。
古訓稱:“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中藥如何才能“洗心革面”重樹形象?政策上適宜剛柔并濟:一方面需要給中成藥一個隨行就市、相對寬松的定價環境;另一方面,從嚴制定質量標準,加強立法監管,重罰造假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