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晚,是中醫歷史上值得銘記的時刻。當晚,中醫針灸成功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消息從肯尼亞傳出。這是自2006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開始申報工作后,中醫人期盼已久的喜訊,也是中醫首個申報成功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項目。
當晚9點,本報記者撥通了參與申遺的主要醫生之一、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研究所趙京生的手機。雖然電話那邊掩飾不住喜悅,但他更想表達的是一種冷靜和理性:“申遺成功,帶給中醫人的是壓力和責任。怎樣切實保護和傳承,還需做大量工作。”這也是業內人士的普遍態度。
正確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國際上備受關注的一件大事,與人類可持續發展有密切關系。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現一個國家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一個民族的信仰。
然而,當前社會上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遺產”意味著行將就木,瀕臨滅絕。對此,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研究所副所長黃龍祥回應,中醫博大精深,療效確切,有很多東西現代醫學還無法解釋。但現代醫學不能解釋并不代表沒有價值,隨著科學發展,一些原先不能解釋的東西也會慢慢被大家理解和接受,“如果現在不保護,這些技能就會失傳,申遺,就是為了防止這種悲劇的發生。”
誤讀源于不了解。趙京生說,“這件事畢竟參與的人不多,我個人也是從不了解到了解,這需要一個過程。”他解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意義,在于保護文化的多樣性,推動不同地域的文化交流與發展。隨著全球一體化,西方文化的強勢傳播使其占據文化的主流地位,一些地域的民族文化被邊緣化甚至遭湮沒。站在全球視角看,不同的文化都需要保護,列入名錄后,人們將對此廣泛了解,有利于保護和發展。
有人說,針灸申遺是因為百姓對針灸不信任及國內針灸市場的萎縮,因此希望通過申遺貼金來“他救”。中國中醫科學院醫史文獻研究所柳長華表示,針灸申遺并不表示國人對針灸的不信任,而是對針灸的自信。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入選的標準有兩項,一項是瀕臨滅絕,另一項是要具有獨特的文化價值和民族價值,而針灸申遺恰恰針對第二項。
針灸申遺的多重意義
申遺對提升本國在國際上的文化軟實力有重要意義,近些年各國對申遺的積極性日益高漲。今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規定,一個國家一次最多只能申請兩項,經考慮,中國文化部本次提交的是中醫針灸和京劇。
申報項目確定為中醫針灸,除了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代表和精髓,還有一種因素是針灸作為技藝更易表現,對其他文化人群來說,這代表了人類對自然、宇宙的認識和實踐,更切合申報的范圍和定義。
那么,如何理性看待針灸申遺成功的意義,對中醫發展又有何影響?
中國中醫科學院副院長、中國針灸學會副會長劉保延說,針灸產生于中國,走向世界,滲透著中國乃至東方文化的精髓,目前已被160多個國家廣泛接受。針灸不同于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它還是一門自然科學。“針灸申遺成功既肯定了其為人類健康做出的積極貢獻,說明世界對針灸的認可和肯定,也是對當代針灸界的鞭策,新一代針灸人承擔著發展和推廣針灸學科的壓力和重任。”
江蘇省無錫市中醫醫院秦霞玉也表達了同樣的感受。她說,醫院今年與法國簽訂有關協議時,法國醫生對針灸推拿的濃厚興趣和研究的深入,令人震動。“外國人都能研究得那么深入,我們更有責任把老祖宗流傳下來的珍寶繼承好、推廣好。”
申遺成功會帶來什么
“墻內開花墻外香”,后繼乏人是近年針灸面臨的窘境。成功申遺對針灸發展會帶來切實支持嗎?下一步該怎樣履行國際公約,做好保護傳承?
“政府會有所投入,對針灸傳承人采取一些保護支持措施,年輕人從事中醫針灸的積極性也將提高。”趙京生推測說。
從事針灸教育的老師們認為,針灸申遺成功將對針灸專業學生就業產生直接、積極的影響。“申遺成功了,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和知名度會更高,中外學生的交流肯定會增多,這對于針灸學生走出國門,傳播中醫藥文化很有幫助。”長春中醫藥大學李磊說。
黃琳婷是北京中醫藥大學07級針灸推拿專業的學生,她相信申遺成功后會有更多人了解、選擇和支持針灸,“以前在針灸科實習,很多年輕病人幾乎不懂針灸,害怕扎針。希望今后有更多人了解和使用針灸。”
采訪中,業內醫生更多表達了對申遺成功后下一步工作的思考和責任。
劉保延認為接下來的工作很重要:“首先,應加強針灸的臨床應用,培養針灸人才,讓針灸更好地解決對人類健康產生影響的疾病。其次,應把針灸的標準化和規范化工作做好,這有助于提高臨床安全性和療效,讓其能有效、安全地被合理使用。第三,應揭示針灸的科學內涵,研究針灸的作用機理,以指導臨床。第四,應推動針灸在世界各國合法化的工作。最后,應加強針灸教育及科普工作,申遺成功,有助于讓人們更深入地了解針灸這門醫術。”
黃龍祥強調,申遺成功給了針灸改良土壤的機遇,針灸人更應思考的是針灸的價值根本是什么,需要怎樣的外部環境支撐,然后努力營造這個環境,促進針灸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