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中醫藥管理局11月24日就“中醫針灸”申遺成功舉行新聞發布會,吳剛副局長在會上透露,2006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成立了中醫藥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委員會、醫生組和辦公室,組織開展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研究和申報工作。同年,針灸被列入我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并開展了一系列的傳承保護工作。
2008年9月,我國將“中醫”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但因中醫的博大精深和繁雜內容,不符合申報規則的具體要求,2009年10月改為“中醫針灸”申報。2010年5月通過聯合國教科文非物質文化遺產處附屬機構評審,并于11月16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審議通過,將“中醫針灸”正式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延綿數千年傳承至今的針灸術,不僅是一種保健和治病救人的醫療技術,更是人類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表現形式之一,也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代表,它凝聚著中華民族先人的智慧和創造力,已成為我國具有世界影響的文化標志之一。它不僅在中國廣泛采用,并流傳于世界許多國家。
吳剛表示,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而中醫針灸申遺的實踐使人們更深刻地體會到:一種文化要能夠被人們理解和接受,需要一個合適的載體,而中醫針灸正是這樣的一個文化載體。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杰出代表,不少被中國傳統文化深深吸引的外國人來華正是通過中醫針灸來觸摸和感受文化,而國外很多民眾也是借助針灸這個看得見、摸得著的實踐形式,來了解和認識中國文化。中醫針灸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杰出代表,正在成為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名片”和造福于民的使者。
一說到“遺產”,人們自然會聯想到“瀕危”,對于中醫針灸申遺,針灸界內部也有這樣的疑惑:針灸并沒有瀕危為何申遺?吳剛對此解釋說,聯合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所定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兩大類:一是瀕危、亟待搶救的項目,即“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另一個是歷史悠久、具有民族特性的優秀項目,即“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中醫針灸申遺屬于后者,屬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第二章第2條規定的“有關自然界與宇宙的知識和實踐”領域。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針灸經歷了從風靡一時到逐漸平淡的興衰過程。衛生部副部長、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表示,作為中醫以及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醫針灸”申遺成功,對于擴大中醫藥的影響,更好地繼承創新、發展中醫藥事業,讓“中醫針灸”作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走向世界,必將帶來積極的影響和推動作用。
吳剛強調,針灸申遺成功后,中國將按照聯合國《公約》精神,履行締約國責任,逐條落實在申報文本中的各項承諾,強化這項遺產保護的政策保障力度。我國將制訂中醫針灸宣傳與保護的具體計劃,為開展中醫針灸、中醫藥文化戰略研究,以及中醫針灸的標準化、規范化和國際化,做出不懈的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