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底,全國多個大中城市的血庫出現不同程度血液告急,為呼吁大家踴躍獻血,衛生部部長陳竺10月29日義務獻血。與此同時,西安的血液庫存并未出現“告急”現象,為什么西安市能夠從容面對這次“血荒”,大范圍的血液告急提醒著我們什么——
11月5日,在剛經過一輪大風降溫后,西安迎來了晴朗的天氣,氣溫回升,市中心的人流量明顯比前幾天大。鐘樓郵局門口,省血液中心的流動采血車前圍了很多人:卷起的袖子,伸出的手臂,一袋袋透著體溫的血漿,讓人感覺初冬的西安蘊藏著很多溫暖。
網帖羅列
不獻血的“荒誕”理由
月初,媒體報道在昆明、北京、青島、太原等多個城市的血庫,庫存僅為正常存量的一半,青島某些血型的儲備血甚至一度低于最低警戒線,就連血液儲備相對充裕的廣州,也只夠使用7到10天。“血荒”這個詞進入了公眾視野。
突然爆發的血液告急引人深思,《獻血法》實行12年后,是什么原因讓國人拒絕挽起袖子?
“血荒”開始幾天后,網絡上出現一個帖子,內容涉及可能導致血荒的原因,也總結了數萬網友票選的“不獻血的六大理由”。甚至,每條理由后,還有一段類似解釋的說明——
理由一:我不去獻,也有別人去獻血。“獻血是大家的事情啊,我現在不需要獻血證換血給自己用,我不去獻,也會有其他人去獻,何況中國那么多人,有幾分之一的人獻血肯定就夠了!”
理由二:無償獻血,卻有償用血。“無償獻血后的血液轉化為有償,血站從無償獻血者那里抽取的血液,最終以各種價格賣給醫院,而醫院又把血液賣給病人,我們獻血的人用血反而要付費,不合理!”
理由三:擔心無償獻的血會被拿去牟利。“無償獻的血會不會被私下售賣,擔心獻血是為他人牟利。”
理由四:獻血的熱情被濫用。“之前被曝光的‘血漿澆花’事件極大傷害了獻血者的熱情。”
理由五:血液報銷過程艱難。“獻血后免費用血,需要先在醫院交血費,然后到醫院開證明,再找醫生簽字,最后得拿上身份證、病歷、手術通知、無償獻血證等到中心血站才能報銷,太繁瑣。”
……
讀罷帖文,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還是等等再說吧,西安現在又不缺血,實在需要了到時再獻,省得出現這樣那樣的閃失。”在流動獻血車前觀望的市民李新有觀望了一會兒后就走了。
記者體驗
科學獻血可增強造血功能
其實,對獻血存有各種擔心的人不在少數,根據某網站針對“為什么不獻血”的民調顯示,在參與調查的4萬多人次中,選擇“負面消息影響獻血熱情”和“擔心傳染疾病”的人數幾乎占到了七成。這樣的認識給血站的采血工作帶來諸多不便,也讓工作人員在進行正常的采血工作時還得客串科普知識普及員的角色。
家住龍首村附近的市民王玉先自稱第一次獻血時遭到工作人員拒絕,以后看見流動采血車都會敬而遠之。“去年汶川地震時我去流動獻血車獻血,當時可能快到下班時間了,人家就說血夠了不要了。”獻愛心未果,讓王玉先至今耿耿于懷。
在小寨的流動采血車旁等朋友的大學生陳明明說:“我暫時還沒有考慮過獻血,以前看過一些報道,說有人因為獻血而感染疾病,我有點怕。”
針對陳明明的顧慮,記者走上采血車,切身體會了一次無償獻血的整個過程。從填表登記到提取指尖血化驗,從血型和血液指標的初檢到最后順利采完400毫升血液,整個流程中,工作人員給記者采血樣和抽血時使用的針頭和儲血袋都是一次性耗材,在抽血過程中也一直封閉式操作。對于初檢血液質量不達標的獻血者,工作人員都耐心地解釋、安慰,從源頭上杜絕了不合格血液流入血庫。
陜西省血液中心西安市中心血站業務科科長斯璟萍告訴記者:“目前我們在采血過程中一直堅持一人一針、密封操作的工作方法。這種方法從源頭上杜絕了傳染源,只要在正規血站和采血車上獻血,絕對不會出現感染的可能。”
對于市民獻血遭拒的事情,斯璟萍解釋說,“流動采血車每天出去采血,都帶著指標任務,這個標準是根據統計后每日臨床用血量制定的。當日的量采夠了,就不會再采集了。因為保質期只有35天,如果在規定時間內沒有使用,就會導致浪費。”
記者了解到,西安市每天都會有6輛流動采血車活躍在街頭,人流量大的地方每天下午5點左右能采回指定的任務量,人流少的地方,有時則需要等到晚上七八點才能完成任務。
工作人員表示,采集的快與慢完全取決于群眾的獻血意識。科學研究表明,一次獻血200~400毫升,不超過人體總血量的10%,對身體不會造成傷害,科學獻血不僅有利于增強人體造血功能,還可以加快血液的新陳代謝,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消除誤解
血液到臨床使用前產生成本
除了對獻血知識的匱乏導致獻血熱情降低外,有人對無償獻血也存在誤解,認為血站以無償獻血盈利。此前衛生部部長陳竺也曾通過媒體強調,血站不存在利用市民無償獻血盈利的情況。血站將血液出售給醫院的費用,是回收生產過程的成本。
斯璟萍給記者詳細算了一筆細賬:“采血點采集的血液只是原材料,在變成成品輸入病人體內之前,血站要保證血液的質量和性能,會對血液進行一系列檢驗和成分分離,這中間就涵蓋了管理成本和質量成本。遺憾的是,很多人對此并不知情。”
以西安市為例,一袋200毫升的血液,為了保證獻血安全,血站會進行快檢、初檢、復檢等三次徹底檢查。采血點采血時全部是“一人一針一袋”。這些采血必須的醫療用品和設備,以及給獻血者提供的點心、禮品等都會產生相應的費用。
血液采集回站后將進行系統檢驗,包括血型、轉氨酶、血色素、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等7項。只有全部合格的血液才能提供給臨床使用。為了保證用血安全,每袋血還要分別用兩種不同廠家的試劑篩查兩遍。
接下來,分離、冷鏈、儲存等環節中,儀器費用和耗材損耗都會產生成本投入。血液中心對設備儀器的購置、血液檢測和儲存等過程中所需成本和開支都會繼續增加,以維持中心的正常運轉。到出庫時,全血以219元、懸浮紅細胞以240元每袋的國家定價標準提供給醫療機構。
為了鼓勵無償獻血者,西安市一直執行這樣的規定:無償獻血者獻血后5年內需要用血時,將以“獻一換三”的標準免費用血,其直系親屬也可在這個時間內享受等量血免費待遇。若獻血者本人累計獻血高達1000毫升,將終生無限量免費用血。與“免費”對應的費用并不是醫院最后賣給患者的價格,無償獻血者在報銷時只能獲得血液從血站出庫時所定的費用額。也正是出現的這個費用差額,讓很多市民不滿。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第十一條規定,無償獻血的血液必須用于臨床,不得買賣。其第十四條規定,公民臨床用血時,須交付(只交付)用于血液的采集、儲存、分離、檢驗等費用。因此,血站只能按照規定報銷相應的費用。
長效機制
需要長期穩定的獻血源
冬季是獻血“淡季”,但遭遇如此嚴重的血液告急,還是讓相關部門感到措手不及。我國自1998年10月1日實施無償獻血以來,至今已有12年。從這次全國各地頻頻告急的情況看來,一個足以滿足社會需求的穩定獻血機制還沒有真正形成。
陜西省血液中心、西安市中心血站黨委書記李向華坦言:“在其他城市出現血荒的時候,西安的情況還比較穩定,庫存的血液量能基本保證每天的臨床用量,這與老百姓對我們的支持是分不開的。”李向華這樣說的理由是,西安市已連續三次被評為全國無償獻血先進城市。這一榮譽的衡量指標并非依靠采血量的多少判斷,而是以市民對無償獻血工作的支持程度為標桿。
西安的獻血者中,青年人是主要人群。斯璟萍表示:“2003年西安全年的用血量為20噸,去年這個數字已經變成43噸,巨大的需求給采血工作帶來不小壓力,我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加入到無償獻血的行列中來。”
李向華與斯璟萍的看法一致:“我們需要更多的人加入進來,但更需要愿意長期挽起手臂獻血的人群。只有這個人群穩定了,才能時刻保證臨床用血需求。”
采訪中,斯璟萍提到了一個讓人感動的細節,“汶川地震和玉樹地震時,我們血站的工作人員做得最多的事不是采血,而是勸說前來獻血的市民暫緩獻血”。這個說法與前段時間中央電視臺的一則新聞報道完全吻合,報道稱發生血液告急的情況后,缺血城市的市民踴躍獻血,短短幾天內,許多城市血庫的血液儲備已達到上線。號召大家不要扎堆獻血,正確的獻血意識應該貫穿到日常生活中。
李向華對無償獻血充滿期望,“建立一支穩定的固定獻血者隊伍,實現預約獻血,根據臨床需求有序獻血”。
離開省血液中心前,在二樓的血小板采集室,4名來自某職業學校的女學生正在進行獻血前的初檢。其中2名女生此前已經獻過一次,這次,她倆帶著同學又來了。在里屋的采集機前,從東郊趕來獻血小板的張新平也是第二次在這里挽起袖子:“既不傷害身體,又幫助了別人,何樂不為?”
或許,我們需要感謝這次在全國許多城市出現的血液告急,因為,它引發了整個社會的反思和更多人的關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