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各地血庫紛紛告急,大學生成為血庫“救急”的主力軍。感動之余,我們不禁思考:為什么年年號召無償獻血,卻年年各地屢屢現“血荒”?
自1998年立法規范無償獻血以來,我國臨床用血中無償獻血的比例逐年升高,基本實現臨床用血從有償獻血、義務獻血為主到無償獻血為主的平穩過渡。我國臨床用血走上制度化道路過程,很大程度打擊了通過血液交易牟取暴利的違法行為。
然而,近年來各地血庫頻頻告急。近日,北京、鄭州、昆明等地更出現嚴重“血荒”,特別是云南昆明,等待手術的患者甚至要自行聯系血源,血液交易大有死灰復燃之勢。為了號召更多人參與無償獻血,應對“血荒”危機,衛生部部長陳竺更是帶頭獻血,而這也已是陳竺部長任上第三次參與無償獻血了。盡管他的行動令人感動,這個復雜的問題并不能僅靠部長獻血解決。真正需要我們思考的,是各地號召公眾無償獻血的宣傳到底起到了多少作用?為什么泱泱中華大地屢現“血荒”?解決各地血庫存血不足問題的出路究竟在哪?
首先,讓我們關注身邊號召無償獻血的宣傳。盡管經過近年來的宣傳,人們對于無償獻血的認知程度不斷加深,但是大部分對于無償獻血的宣傳,僅僅集中在城區,而在廣大農村地區,大多數農民還始終認為,獻血不是一件值得主動去做的事。加之近年因血液交易而染上艾滋病的報道驟增,人們對于獻血的恐慌隨之增加,進一步導致血源減少。
其次,縱覽歷次關于全國“血荒”的新聞報道,不難發現,在應對歷次“血荒”的過程中,大學生總是作為無償獻血的主力軍,而針對無償獻血人員身份的調查統計也顯示大學生所占比例僅次于工人。相比于大學生的積極踴躍,反觀數量龐大的公務員卻在無償獻血人群中所占比例少得可憐。不禁讓人搖頭嘆息,我們的公務人員在承擔社會責任方面的表現,顯然遠遜于他們在使用公共權力方面的“各種作為”。
再次,盡管我國在1998年設立了無償獻血的相關法律,但是對于無償獻血者始終缺乏的制度性的保障。“無償獻血,免費用血”的福利在不同地方有著不同的解釋,最終受損的還是獻血者應當享有的權益,無償獻血在中國正由一種利人利己的行為變為一種專門利人的行為,這種情況下,僅靠道德維持而無制度保障的行為,終究無法長久。
除此之外,民間流傳的“血液中心通過血液交易牟取暴利”的說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們對于不透明的用血價格的不滿,這也打消了一部人參與無償獻血的想法。通過無償獻血獲得的血液,在血液中心卻以每200毫升220元的價格賣給患者,坊間“血液中心工作人員月薪幾萬”的傳言更是極大減損了獻血人的一腔熱情。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觀點,一個國家要建立完善的無償獻血制度,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個相對固定的獻血人群,保證血庫有相對穩定的存血量。而我國,這個人群的構成還太單一,比例也不協調,農民和公務員都應該成為這一人群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現實卻并非如此。因此,推動采血屋、采血車下農村、進機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在此基礎上,推進信息公開,公布血液中心的保存成本;制定全國統一標準,保障無償獻血理應享有的權益,強調無償獻血的利己性。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從根本上解決“血荒”頻現的危機,讓無償獻血的機制流暢地運轉起來,實現利己和利他的雙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