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不起病又害怕生病的社會矛盾中,“神醫”張悟本與他的百萬信徒們,制造著新一輪的養生造神運動,而他們之間又有著怎樣的共生關系?
張悟本
江湖別號:“中國食療第一人”
治病理論:吃綠豆、茄子、白蘿卜等食物可以治療近百種疑難雜癥。
暢銷著作:《把吃出來的病吃回去》
2010年5月26日,張悟本及其所在公司悟本堂召開記者會,答記者提問。
中科健康之家(也稱:中科雍和)是張悟本第二坐堂的地方。
5月31日,記者來到位于奧體中心體育場的悟本堂仍然開門營業
6月1日貼出了暫停營業的告示,6月2日深夜,工人開始拆除悟本堂正門頂部。
6月2日晚上9點半,六個身著便服的人,在北京奧體中心體育場西門旁的悟本堂,拉起一道警戒線。對于深夜造訪的記者們,他們諱莫如深。
原本懸掛在大門正中的“悟本堂”匾額,已不見蹤影,取而代之的是搭在屋頂的深綠色氈布,將古色古香的大門遮住了一大半。
七八名工人爬上屋頂,在夜色掩護下掄起鐵錘。“這么好的房子,拆了有點兒可惜呀。”在一位工人惋惜聲中,悟本堂的大門被拆除,此時距離悟本堂開業,還不到半年。
這是“中國食療第一人”、號稱北京“京城最貴中醫”的張悟本,接待“信徒”的地方,它一度人滿為患,掛一個號甚至接近2000元。用北京奧體中心保安的話來說,“一天有上百個人來找悟本堂”。如今人去樓空,只剩斷壁殘垣。
與那塊厚重的匾額一同倒塌的,還有“神醫”張悟本的名聲與人氣:衛生部專門組織醫生討伐他,多家書店將張悟本那本暢銷書下架。中央電視臺、北京電視臺等多家電視臺也不再熱捧張悟本,改而痛打落水狗。
一些“信徒”就此遠離張悟本,他們開始找悟本堂,以及張悟本坐堂的另一場所——中研健康之家退款,而還有一些人,依舊緊緊相隨。
“你怎么不幫我攔著啊?”
當得知悟本堂被拆那會兒記者就在現場時,24歲的王輝(化名),埋怨了一句。這個鄭州小伙子,甚至在百度貼吧注冊了一個名為“支持張悟本”的賬號,替張悟本辯護。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這個力挺張悟本的信徒,說道,張悟本之所以被多家媒體曝光、批判,背后的原因非常復雜,牽涉多方的利益糾葛,而張悟本提倡的食療法又觸及了多個行業的利益,多方壓力之下使得張悟本必須被批倒。
在河南電視臺工作的王家二哥,錄制完一期批判張悟本的節目后,特意打電話給弟弟,說張悟本是騙人的,勸他不要相信,但王輝并不領情,反而認為二哥很可笑,人云亦云。
王輝承認,悟本堂已經不大可能重新開業,張悟本也肯定沒法再在養生江湖上出現。但他還是很執著地說,“我對食療方法以及張悟本的信賴不會受到影響”。
王輝并不孤獨,在搜狐網進行的一項名為“張悟本打著養生的旗號賣藥算是行騙嗎?”的調查中,截至6月8日凌晨,認為張悟本行騙的只有不到兩萬人,而超過400萬人投票支持張悟本。
是什么讓百萬信徒們會對張悟本這樣的“養生醫生”奉若神靈,又是什么讓他們被那些簡單卻漏洞百出的養生方法迷得團團轉?
悟本出堂
張悟本何許人也?
他本是一名普普通通的下崗工人,靠推銷安利、勁德鈣等保健品維持生計。北京慈云寺1號院(原北京第三針織廠家屬樓),他的老鄰居們還記得,這個張悟本“光著膀子跟他們打撲克”。但在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藥科技合作中心主任鄢良和商人唐燕飛的包裝下,他搭上養生這輛便車,搖身一變,成為“中國食療第一人”和“京城最貴的中醫”。
鄢良對《南都周刊》記者回憶稱,2007年初,中醫藥科技合作中心進社區搞講座,但稍有名氣的醫生出場費一次至少得三五千元,為節省成本,就想找懂點中醫知識、口才又好的人來講。中心新來的工作人員王小雨向鄢良推薦了表達能力很強的朋友張悟本。張悟本出場費便宜,一個月無論講多少場,只需支付1萬元。
至于張悟本是否懂醫、“講的”是否靠譜,鄢良這位打著官方科研機構旗號的商人,似乎并不太關心。
能說會道的張悟本,食療講座甚受歡迎,一些聽眾真把他當成醫生,搶著咨詢具體的健康問題。看到商機的中研健康之家,這個中醫藥科技合作中心旗下的商業機構,立馬邀請張悟本坐堂看診,掛號費是98元。而張悟本也自此多了一個聽上去頗為唬人的“頭銜”: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藥科技合作中心客座研究員。
與大多數社區講座一樣,張悟本最初的顧客,多是退休的老人,以及他們帶來的親戚朋友。據鄢良稱,有位感覺不錯的聽眾,一下子帶了17名親友過來旁聽。
北京市團結湖三中副校長李玉璽,因為高血壓、高血脂和心絞痛住院,花了不少錢。2008年9月,在李玉璽出院后,一位同事向她推薦了張悟本。抱著試一試態度的李玉璽,約到了張悟本的號。
“每天用等量的綠豆黃芪湯代替白開水喝;中午吃苦瓜;晚上柿子椒、長條茄子和著其他青色的蔬菜一起涼拌。”服用了張悟本給的食療方子后,李玉璽自覺身體有所好轉。她帶著食欲不好的女兒、患口腔潰瘍的小姑子、有心理問題的學生、尿檢異常的同事,頻頻去中研健康之家找張悟本咨詢。最多的一次,李玉璽帶著干閨女一家8口人去接受張悟本的食療。雖然張悟本的養生方子八九不離十,但是已經完全被張悟本養生理論折服的李玉璽,甚至通過電話,向上海和江西的朋友“推銷”張,每次短則三四十分鐘,長的近百分鐘。李玉璽說,“我不圖錢,沒有得到一分錢的回報,只是非常能體會病人的痛苦”。
這個時候,張悟本的名氣還只是局限在小區,但養生熱已經在社會形成,《求人不如求己》、《不生病的智慧》等養生書籍,長期占據著中國暢銷書的排行榜前列。此時,正在河南大學讀書的王輝,也迷上了中醫養生。
和多數大學男生一樣,他通宵上網、玩游戲,并感到身體不太好了,“我吃不下東西,睡不著覺。有段時間,眼睛看電腦一會兒就非常難受。去醫院,醫生檢查半天后也沒看出啥”。這讓他覺得去醫院相當離譜,于是買來書籍自己研究中醫養生。那時候,書店里賣得比較多的是馬悅凌、中里巴人、曲黎敏的書,這些王輝都全部看過,但他并沒有聽說過后來讓他佩服的張悟本。
真正讓張悟本收獲大批信徒的,還是在電視上講經論道,在出版社著書立說之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