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紐約時報》報道,洛杉磯加州大學的研究小組歷時三年、耗資5700萬美元終于揭開了唾液的秘密。在不久的將來,驗唾液將徹底取代驗血。從此,我們再也不用齜牙咧嘴的伸出胳膊讓醫生狠扎一下,才能知道身體的健康狀況了。而且唾液檢驗更加安全可靠,不用擔心交叉感染。
唾液診斷可以取代血液檢查和尿檢。
如果你對唾液神奇的作用一無所知的話,這種“驗唾液”可能會被你斥為天方夜譚。尤其是唾液一直以來都難登大雅之堂。然而,不像我們其他人,加州大學洛杉磯牙科分院的王大衛教授一談起他心愛的唾液就滔滔不絕。
他喜歡談論唾液的組成、顏色、氣味乃至其社會學,覺得這些都極其精妙。花幾小時與他交流,你就會知道唾液是一種優異的潤滑劑,可以使食物順利吞咽,使說話變得流利。如果沒有唾液,人類根本無法吃飯,吞咽,聲音會沙啞。
據《紐約時報》報道,現年50歲的王博士,是洛杉磯加州大學牙醫學院主持研究事務的副院長。從他的談話中可以看到此特別新奇的想法就是他所看到的唾液的未來。
在他的實驗室中,王博士一直在研究唾液的分子構造,希望發展出一套全新的檢測辦法,以此來診斷人類的疾病。他預測唾液將來會有很多功用,并希望用一套全新的唾液分析技術來取代血液檢查和尿檢,成為疾病診斷的最新手段。
很多疾病的發生和發展都能在唾液中留下“化學記號”。
王博士提出一個大膽的設想———當一個人開始有糖尿病的時候,或當他的身體出現癌癥的病變的時候,他的唾液中的蛋白質會有改變嗎?如果真的有改變,就可以利用“健康的唾液”和“生病的唾液”來診斷出疾病。研究證明,很多疾病的發生和發展都能在唾液中留下“化學記號”。因此,只要研究者先研究健康人的唾液成分,建立一個健康標準。之后就可以把正常的唾液與患者的唾液進行分析,比較其中各種成分的多少和狀態。
通過分析患者唾液來確定各種與病毒及細菌感染有關的脫氧核糖核酸(DNA)、抗體及其他化合物,就可以了解患者的病情。這多少和我們中醫的望聞問切式的傳統治療方法有類似之處。
由于很多成分在唾液中的濃度遠低于血液,以往的技術難以將其檢測出來。近年來,隨著分子生物學、電子技術等學科的飛速發展,檢測手段已經十分靈敏了,比如說聚合酶鏈反應(PCR)技術,能通過放大作用,將以前難以發現的微量物質檢測出來。因此,唾液診斷已經成為醫學檢驗領域新的研究方向。
唾液診斷可以用于艾滋病毒、乙肝病毒和肺癌的診斷。
近3年來,各國科學家已經在唾液診斷方面取得了很大進展。王博士等人發現,唾液中的一些標志物可以用于口腔癌、舌癌和咽喉癌等頭頸部惡性腫瘤的診斷。近2年來,王博士每次在清洗檢查者的牙齒時,總是沾上他們的一滴唾液,放到一個小儀器中。之后,患者就可以拿到一張打印的唾液檢測單。這張單子將會告訴他有什么毛病。他們對32名病人和同樣數量的健康人進行了檢測,診斷準確率為91%。 共2頁 [1] [2]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