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烏干達人比泰國人更易感染艾滋病?為什么不同人種感染艾滋病幾率不同?有國外學者發現艾滋病傳播新規律———艾滋病傳播與性生活方式有關。
眾所周知,非洲是艾滋病的重災區。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了艾滋病在非洲泛濫成災呢?有兩種普遍的說法是,非洲落后,衛生條件差和非洲人性放縱盛行。問題真的如此簡單嗎?
說非洲落后,衛生條件相對較差不假,它也確實多次發生像埃博拉病毒等流行性疾病,但是艾滋病不屬于消化道傳染疾病。就是與消化道、呼吸道相關的傳染病也不只發生在非洲。
性放縱雖然是艾滋病傳播的重要條件,但也不是問題的全部。前不久,供職于華盛頓大學的社會與統計學教授、艾滋病問題醫生馬丁娜·莫里斯比較三個國家的數字發現,烏干達人與美國人生活中的性伙伴大致相同,兩個國家大約有25%的人(男女都有)說他們一生有過10個以上性伙伴。泰國竟有65%的男性說自己有10個或更多的性伙伴,但這三個國家艾滋病的感染率卻相去甚遠。
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中期,烏干達的艾滋病感染率就已高達18%,而美國從未超過1%,泰國也并沒超過2%。是什么原因導致這種差別呢?難道這其中有著不為人知的艾滋病魔傳播的新途徑嗎?比如和人種有關?
非洲抗艾為何收效甚微
非洲諸國尤其是在近些年來,都把控制艾滋病作為自己的基本國策,對預防艾滋病更是做了種種努力,積極實施相關的教育計劃,發放安全套,免費治療淋病和梅毒(這兩種潰瘍性性病極易促使艾滋病的傳播),可是他們的努力總是收效甚微,艾滋病的感染率仍居高不下。
以博茨瓦納為例,僅僅20年前那里還沒有一個艾滋病感染者,可到1992年成年人感染的比例是20%,三年后增至33%,而如今的感染率已高達40%,在它的第二大城市佛朗西斯敦,有近一半的孕婦艾滋病毒檢測呈陽性。
對非洲艾滋病迅速蔓延的深層原因,一直沒有統一的認識。有人還將其歸咎于非洲人的營養不良,和艾滋病病毒發源于此,所以它的毒性極強等等。最后,人們還是不約而同地把焦點瞄準在非洲人有一夫多妻制的傳統和多性伴的寬容上。但是,這并沒有找到問題的癥結所在。
在津巴布韋的調查再一次對這種觀點提出了挑戰。
調查顯示,在這個艾滋病毒攜帶者已高達33%的國度里,大多數成年人一年中會有2~3個性伴侶,這與在歐美國家的調查數字基本吻合。此外,這里的娼妓一年可能會有一百多個性交對象,也與世界其他地方的娼妓差不多,而且娼妓感染艾滋病的比例與普通人基本持平,絕沒有人們想象的那樣高。這組研究數字,讓很多醫生如墜霧中,莫名其妙。 共3頁 [1] [2] [3]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