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1月30日電(記者顧德偉)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今年的主題與去年相同,仍為“普遍可及和人權”,意在強調實現艾滋病預防、治療、關懷和支持的普遍可及是保護人權的當務之急。
艾滋病的醫學全名為“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由人類免疫缺陷病毒引起。這種病毒終生傳染,破壞人的免疫系統,使人體喪失抵抗各種疾病的能力。艾滋病病毒主要通過四種途徑傳播:血液、不正當的性行為、吸毒和母嬰傳播。艾滋病病毒在人體內的潛伏期平均為12年至13年。
自1981年美國發現首例艾滋病病例之后,艾滋病在全球范圍內迅速蔓延。為提高公眾對艾滋病危害的認識,更有效地喚醒人們采取措施預防艾滋病的傳播和蔓延,世界衛生組織于1988年1月將每年的12月1日定為世界艾滋病日,號召世界各國和國際組織在這一天舉辦相關活動,宣傳和普及預防艾滋病的知識。
艾滋病發現至今已有近30年歷史。最近10年來,全球艾滋病流行勢頭得到遏制,全球新增感染艾滋病病毒人數和艾滋病致死人數均大幅下降。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最新發布的全球艾滋病狀況年度報告顯示,截至2009年年底,全球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總數為3330萬人,較上一年減少10萬人。2009年,艾滋病在全球造成約180萬人死亡。
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希望與世界衛生組織等機構共同努力,到2015年實現將全球每年艾滋病致死人數在目前水平上減半的目標,即將艾滋病致死人數控制在90萬人以內。
明年是發現艾滋病30周年。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近日呼吁國際社會秉持承諾和團結精神,徹底根除這一“世紀病魔”,努力實現零艾滋病病毒新感染病例、零歧視和零艾滋病相關死亡病例“三個零”的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