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病毒
艾滋病
艾滋病的醫學全名為“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 AIDS) ,由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又稱艾滋病病毒)引起。通俗地講,艾滋病就是人體的免疫系統被艾滋病病毒破壞,使人體對威脅生命的各種病原體喪失了抵抗能力,從而發生多種感染或腫瘤,最后導致死亡的一種嚴重傳染病。這種病毒終生傳染。當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免疫功能受到病毒的嚴重破壞、以至不能維持最低的抗病能力時,感染者便發展為艾滋病病人。隨著人體免疫力的降低,人會越來越頻繁地感染上各種致病微生物,而且感染的程度也會變得越來越嚴重,最終會因各種復合感染而導致死亡。艾滋病病毒的傳播途徑主要包括血液、不正當的性行為、吸毒和母嬰遺傳。艾滋病目前仍是不治之癥。雞尾酒療法,即抗逆轉錄病毒療法,是治療艾滋病有效的方法之一。
艾滋病基本知識
HIV病毒的感染過程
艾滋病病毒簡稱HIV ,是一種能攻擊人體免疫系統的病毒。它把人體免疫系統中最重要的T4淋巴細胞作為攻擊目標,大量吞噬、破壞T4淋巴細胞,從而破壞人的免疫系統,最終使免疫系統崩潰,使人體因喪失對各種疾病的抵抗能力而發病并死亡。科學家把這種病毒叫做“人類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病毒在人體內的潛伏期平均為12年至13年。在發展成艾滋病病人以前外表看上去正常,他們可以沒有任何癥狀地生活和工作很多年,便能夠將病毒傳染給其他人。
艾滋病臨床上分為3期:1.艾滋病病毒感染。病人感染艾滋病病毒后沒有任何臨床癥狀,僅血液中的艾滋病病毒抗體檢測結果為陽性;2.艾滋病相關綜合征。病人出現腹股溝淋巴結以外的兩處以上原因不明的淋巴結腫大并持續3個月以上,同時出現全身癥狀,如發熱、疲勞、食欲不振、消瘦和腹瀉等;3.艾滋病階段。病人突出的表現是致病性感染、惡性腫瘤的發生以及找不到原因的細胞免疫缺陷。
艾滋病病毒對外界環境的抵抗力較弱,離開人體后,常溫下只可生存數小時至數天。高溫、干燥以及常用消毒劑都可以殺滅這種病毒。雖然目前還沒有能夠有效預防艾滋病的疫苗,但已經有用于臨床治療的多種抗病毒藥物能有效地抑制人體內HIV病毒的復制,在很大程度上緩解艾滋病病人的癥狀和延長患者的生命。
自1981年美國研究人員發現世界首例艾滋病病例后,艾滋病在全球范圍內迅速蔓延,逐漸成為全球關注的重要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熱點問題。2001年6月,聯合國大會艾滋病問題特別會議通過了《關于艾滋病問題的承諾宣言》,為國際社會防治艾滋病行動制訂了統一目標和行動規劃,以達到在2015年年底以前遏制并開始扭轉艾滋病蔓延趨勢的總體目標。
多年來,國際社會為防治艾滋病作出了不懈努力,并取得積極進展。
【全球艾滋病狀況】
據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統計,目前全世界有3340萬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其中2240萬生活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亞洲約470萬;北美及中西歐約230萬;拉美約200萬;東歐約150萬。全球每年新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270萬,其中近200萬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全球每年200萬人因艾滋病死亡,其中170萬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
據統計,2001年至2007年,歐盟及其周邊國家的艾滋病患者人數從150萬人增至220萬人,其中歐盟成員國有73萬人。2009年10月26日,歐盟委員會通過了2009年至2013年防治艾滋病新戰略,旨在減少歐盟和周邊國家艾滋病患者的數量,改善艾滋病的預防、治療以及護理等工作,提高艾滋病患者及其家人的生活質量。
截至2010年7月,美國有大約110萬人感染艾滋病毒,每年新增感染人數約為5.6萬。2010年7月,美國公布預防艾滋病新戰略,目標是在未來5年內將新增的艾滋病毒感染人數降低25%。
毒品消費助長了艾滋病的蔓延,目前全世界的注射吸毒者約有300萬人,在一些國家,40%的注射吸毒者攜帶艾滋病病毒。
現在全世界每年防治艾滋病所需的資金總額已經超過160億美元,全球正在接受治療的艾滋病患者有470萬人,這一數字雖然已經是5年前的10倍,但仍有約1100萬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沒有得到應有治療。
世界衛生組織強調,成功防治艾滋病需要3個關鍵因素,即資金、藥品和訓練有素的醫護人員。目前很多艾滋病防治項目因缺少資金而無法開展,在一些艾滋病高發地區,缺少專業醫護人員的問題尤其突出。此外,在與艾滋病的斗爭中,人們逐漸認識到“領導”的重要性,因為領導者的行動、創新能力和遠見,以及面對障礙和挑戰時堅持不懈的精神,往往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